[实用新型]一种现浇混凝土楼面模板支撑体系中的支模立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6310.2 | 申请日: | 2014-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54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陆志良;傅麟;章国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设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盛业建设有限公司;浙江运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1/48 | 分类号: | E04G11/48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 33220 | 代理人: | 张谦 |
地址: | 31207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楼面 模板 支撑 体系 中的 支模立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现浇混凝土楼面模板支撑体系中的支模立杆,属于建筑支模体系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浇混凝土楼面的质量好处,与施工时的模板支撑体系密切相关。模板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模板、支模立杆、支模横杆等。其中,支模立杆上端支撑模板,下端支撑在地面上,为模板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个别支模立杆会稍微短些(经过多次的重复使用后,会造成一定量的磨损,然后个体之间的磨损量肯定存在差异,因此就会出现支模立杆高度不一的情况),施工人员在搭建支模体系时又没能及时发现,因此会出现个别模板所受支撑力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最终影响现浇混凝土楼面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现浇混凝土楼面模板支撑体系中的支模立杆,该支模立杆在搭建支模体系过程中可直观的反应出其受力情况,从而可以让施工人员快速明确该支模立杆是否存在高度不够的问题,为现浇混凝土楼面的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现浇混凝土楼面模板支撑体系中的支模立杆,包括底座、插杆、弹簧和带纵向中心通孔的支撑管体,底座安装在支撑管体的底端,支撑管体的上端面凹设有一个与纵向中心通孔同轴心的环形凹槽一,插杆的下端面凹设有一个与纵向中心通孔同轴心的环形凹槽二,环形凹槽二的中部形成一个圆柱插销,圆柱插销的下端向下延伸并插入至支撑管体的纵向中心通孔内,弹簧上端嵌置在环形凹槽二内,弹簧下端嵌置在环形凹槽一内,在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下,插杆位于支撑管体的上方。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底座与支撑管体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当支模立杆的高度不够时,可通过旋转底座或支撑管体使支模立杆的整体高度增加,可以很方便的解决高度不够的问题。
所述弹簧的上端端部与环形凹槽二的槽底或槽壁固定连接,弹簧的下端端部与环形凹槽一的槽底或槽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现浇混凝土楼面模板支撑体系中的支模立杆,在搭建支模体系的过程中,如果因高度不够而无法为上方的模板提供正常支撑力时,插杆与支撑管体之间会留有间隙;如果本实用新型有正常受力并为模板提供正常支撑力时,弹簧受压,插杆相对支撑管体产生向下的位移,直至插杆下端面完全抵在支撑管体的上端面上,此时插杆与支撑管体之间就不会有间隙。因此在搭建支模体系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可直观的反应出其受力情况,从而可以让施工人员快速明确该支模立杆是否存在高度不够的问题,为现浇混凝土楼面的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现浇混凝土楼面模板支撑体系中的支模立杆,包括底座5、插杆1、弹簧7和带纵向中心通孔4的支撑管体3。底座5安装在支撑管体3的底端。支撑管体3的上端面凹设有一个与纵向中心通孔4同轴心的环形凹槽一6。插杆1的下端面凹设有一个与纵向中心通孔4同轴心的环形凹槽二8,环形凹槽二8的中部形成一个圆柱插销2,圆柱插销2的下端向下延伸并插入至支撑管体3的纵向中心通孔4内。圆柱插销2与纵向中心通孔4的配合设置,为插杆1相对支撑管体3所产生的位移提供了一个导向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弹簧7上端嵌置在环形凹槽二8内,弹簧7下端嵌置在环形凹槽一6内,在弹簧7的弹性作用力下,插杆1位于支撑管体3的上方。在没有一定的外力施加情况下,插杆1在弹簧7的弹性支撑作用力下,将始终位于支撑管体3的上方,插杆1的下端面与支撑管体3的上端面之间留有间距。
为方便调节高度,本实用新型中的底座5与支撑管体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本实施例中,底座5的内螺纹与支撑管体3的外螺纹进行配合设置。
为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稳定性能,本实用新型中的弹簧7上端端部与环形凹槽二8的槽底或槽壁固定连接,弹簧7的下端端部与环形凹槽一6的槽底或槽壁固定连接。
在搭建支模体系的具体施工过程中,若其中某一根或多根支模立杆因高度不够而无法为上方的模板提供正常支撑力时,相应的插杆1与支撑管体3之间就会出现间隙。施工人员发现后,可通过螺纹调节底座5与支撑管体3之间的相对位置直至消除插杆1与支撑管体3之间的间隙,最终使本实用新型能为模板提供正常的支撑力。当然,如果不改变底座5与支撑管体3之间的相对位置时,也可以通过在底座5的下方增加垫块来解决高度不够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设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盛业建设有限公司;浙江运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设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盛业建设有限公司;浙江运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63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液压设备用管路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耐正负压排吸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