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介入手术无菌贴膜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4844.3 | 申请日: | 2014-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70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靳志涛;邢新博;董景辉;付雅婕;冯晓玲;胡桃红;高国杰;杨军珂;潘晶晶;王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靳志涛 |
主分类号: | A61B19/00 | 分类号: | A61B19/00;A61F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8 北京市西城区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介入 手术 无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介入手术时对穿刺点附近皮肤进行隔绝,并通过固定带有效固定介入器械的多功能介入手术无菌贴膜。
背景技术
介入手术时,需要穿刺患者股动脉或者桡动脉,并置入动脉鞘,介入器械如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必须通过动脉鞘进入血管后方能完成手术,因此对于动脉鞘附近皮肤的无菌要求较为严格。当前,多数情况下是对穿刺点附近皮肤消毒后铺巾,当置入动脉鞘后,介入器械多与穿刺点附近皮肤直接接触,存在着血源性感染的巨大风险。另外,由于在介入手术时,动脉鞘侧管多游离在穿刺点附近,呈无序摆放状态,可能会干扰导管导丝等介入器械的操作,其次,由于多种介入器械的联合应用,导管、指引导管、“Y”型阀、导丝、球囊支撑杆等介入器械需要一种或几种同时应用,导丝、导管脱出的事故时有发生,有必要对介入器械进行固定。
基于以上原因,急需设计一种无菌手术贴膜,既可以减少介入器械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的机会,又能对介入器械进行有效固定,使介入手术顺利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功能介入手术无菌贴膜。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功能介入手术无菌贴膜,包括无菌贴膜层、正面定型纸、背面防粘纸三部分,其特征在于:无菌贴膜层其内开有动脉鞘孔,正面设置数个侧管固定带、导管固定带和备用固定带,正面定型纸黏附于无菌贴膜层四周;背面防粘纸分为两段,在动脉鞘孔附近形成防粘纸反折部。
所述无菌贴膜层为长方形透明医用薄膜,其内开有动脉鞘孔,无菌贴膜背面涂敷不干胶层,正面设置数个侧管固定带、导管固定带和备用固定带。
所述各类固定带一端为固定部,固定于无菌贴膜上,另一端为子母扣软面,与无菌贴膜上的对应子母扣硬面相匹配。
所述正面定型纸黏附于无菌贴膜层四周,用以保持无菌贴膜的轮廓。
所述背面防粘纸分为两段,在动脉鞘孔附近形成防粘纸反折部,动脉鞘孔处无防粘纸覆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无菌贴膜隔绝了介入器械与皮肤的直接接触,保证了介入器械的无菌效果,减少了患者感染的风险;2.无菌贴膜的动脉鞘孔可以容纳一个或多个动脉鞘尾端,使无菌贴膜不影响介入器械的操控;3.侧管固定带可以固定动脉鞘侧管,使穿刺点附近器械摆放整洁有序;4.导管固定带可以固定导管、指引导管、“Y”型阀等介入器械,防止介入器械移动导致的手术失败;5.介入手术过程简单时,可以不使用备用固定带,当需要完成双导丝或多导丝操作时,备用固定带可以有效固定导丝或球囊支撑杆等器械,使此类器械摆放有序,不易混淆;6.无菌贴膜对动脉鞘体外部分进行黏贴,可以防止进出介入器械时动脉鞘滑动或脱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带示意图。
附图标号:1. 无菌贴膜层;2.正面定型纸,3.背面防粘纸,4.无菌贴膜,5.动脉鞘孔,6.侧管固定带,7.导管固定带,8.备用固定带,9. 不干胶层,10.固定部,11.子母扣硬面,12.子母扣软面,13.防粘纸反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靳志涛,未经靳志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48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舶仿真试验装置
- 下一篇:多极子矢量接收阵校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