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湍流式多组分气体监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3669.6 | 申请日: | 2014-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89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黄连云;吴有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铜陵蓝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铜陵市天成专利事务所 34105 | 代理人: | 程霏 |
地址: | 244000 安徽省铜陵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湍流 组分 气体 监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监测仪器中多组分气体在线监测,尤其涉及无湍流式多组分气体监测仪。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因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急剧增加,同时一些垃圾焚烧形成的污染气体排放,化工行业污染气体的排放等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一些烟气排放的企业强制安装烟气排放在线监测系统。 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普通民众的关注,环保相关部分对污染源气体排放的监测力度也越来越严格,监测气体的组分也越来越多,一些领域同时还需监测C0、CO2、HCL、HF、H2S等,在检测多组分的污染源气体时就需要气体检测室安装气体检测传感器检测,气体检测传感器安装在气体检测室上方,利用监测气体流过的扩散使被检测气体同传感器检测感应面接触进行检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依靠检测气体的扩散作用使气体与气体传感器接触,气体检测传感器检测响应时间长,由于气体检测室内部无引流设计,气流在气体检测室内部容易形成湍流,检测极为不稳定,同时一些腐蚀性检测气体容易将气体检测室内腔腐蚀,造成测量仪器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气体监测仪设计不合理导致检测不稳定,且不能检测多组分气体,容易被气体腐蚀内腔,为此提供一种无湍流式多组分气体监测仪。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无湍流式多组分气体监测仪,它包括横截面呈圆形的气体检测室和气体检测传感器,所述气体检测室中央设有凹台,所述气体检测传感器适配在所述凹台内且与凹台保持同心,所述凹台中央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中央设有圆锥形凸起,所述气体检测室和气体检测传感器之间还设有若干密封圈,所述气体检测室的横截面上均匀分布有与凹台连通的三个通气管路。
上述方案中所述气体检测室内表面镀有特氟龙。
上述方案的改进是所述凹台内边缘设有外螺纹,所述气体检测传感器与凹台适配处设有外螺纹实现凹台与气体检测传感器的螺纹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圆锥形凸起起到引流作用,使进入气体检测室内部的气体平稳迅速的同气体检测传感器接触,提高了检测响应时间,和检测精度的稳定性;同时设置有3个方向进出口,提供了多通道,便于多种类气体检测传感器对测量气体的多组分检测;气体检测室内腔表面镀耐腐蚀特氟龙材质,提高了气体检测室耐腐蚀性能,有效的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1、气体检测传感器,2、密封圈,3、气体检测室,4、通气管路,5、凹台,6、凹槽,7、圆锥形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横截面呈圆形的气体检测室3和气体检测传感器1,所述气体检测室中央设有凹台5,所述气体检测传感器适配在所述凹台内且与凹台保持同心,所述凹台中央设有凹槽6,所述凹槽中央设有圆锥形凸起7,所述气体检测室和气体检测传感器之间还设有若干密封圈2,所述气体检测室的横截面上均匀分布有与凹台连通的三个通气管路4。
圆锥形凸起7起到引流作用,使进入气体检测室内部凹台的气体平稳迅速的同气体检测传感器接触,避免了湍流的产生,提高了检测响应时间,和检测精度的稳定性。
气体检测室的三个通气管路4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进、出通气管路,比如一个是进气管路,其余两个是出气管路。三个通气管路提供了多通道,便于多种类气体检测传感器对测量气体的多组分检测。
为了避免腐蚀气体吸附造成测量组分的丢失,以及腐蚀气体对气体检测室的腐蚀,可以在气体检测室内表面镀有特氟龙。
为了使气体检测室和气体检测传感器结合的更紧密,可以在凹台内边缘设有外螺纹,所述气体检测传感器与凹台适配处设有外螺纹实现凹台与气体检测传感器的螺纹配合,这样保证了气体检测室和气体检测传感器的密封度,也确保检测的精确度杜绝外界环境干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铜陵蓝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铜陵蓝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36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