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体静电放电现象教学演示仪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0108.0 | 申请日: | 2014-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24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孟;赖华;赵润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18 | 分类号: | G09B2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体 静电 放电 现象 教学 演示 仪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静电放电现象教学演示仪器电路,属于教学仪器领域。
背景技术
静电的产生是由于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不够,从而在摩擦或其它因素的作用下失去电子,从而造成摩擦物有的带负电荷(即获得电子的带负电荷,有的带正电荷失去电子的带正电荷)。在摩擦物绝缘性能比较好的情况下,这些电荷无法流失,就会聚集起来。并且由于绝缘物的电容性极差,从而造成虽然电荷量不大但电压很高的状况。
人体静电是由于人的身体上的衣物等相互摩擦产生的附着于人体上的静电。穿化学纤维制成的衣物就比较容易产生静电,而棉制衣物产生的就较少。而且由于干燥的环境更有利于电荷的转移和积累,所以冬天人们会觉得身上的静电较大。在不同湿度条件下,人体活动产生的静电电位有所不同。在干燥的季节,人体静电可达几千伏甚至几万伏。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人体静电放电现象教学,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无法通过教学仪器向学生直观展示人体静电放电现象,无法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一种人体静电放电现象教学演示仪器电路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体静电放电现象教学演示仪器电路,以用于解决现有的人体静电演示仪器缺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体静电放电现象教学演示仪器电路,包括信号接收电路1、直流耦合式自激振荡电路2、整流开关电路3、声光演示电路4;其中信号接收电路1与直流耦合式自激振荡电路2连接,直流耦合式自激振荡电路2与整流开关电路3连接,整流开关电路3与声光演示电路4连接。
所述信号接收电路1包括天线E1、电阻R5、电容C2;其中天线E1一端与电阻R5和电容C2一端连接,电阻R5另一端与直流耦合式自激振荡电路2中的三极管Q3发射极连接,电容C2另一端与直流耦合式自激振荡电路2中的三极管Q3基极连接。
所述直流耦合式自激振荡电路2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6、电位器R4、三极管Q2、三极管Q3、电容C4、电容C5;其中三极管Q3集电极与电阻R1一端连接,电阻R1另一端与电阻R2连接,电阻R2另一端与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2基极与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三极管Q3基极与电位器R4一端连接,电位器R4调节端与电容C4一端连接,电位器R4另一端与电容C5一端和三极管Q2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发射极与电阻R6一端连接,电容C4和电容C5及电阻R6另一端与三极管Q3发射极连接。
所述整流开关电路3包括电容C1、电容C3、二极管D1、三极管Q1;其中电容C1一端与直流耦合式自激振荡电路2中三极管Q2集电极连接,电容C1另一端与二极管D1阴极连接,二极管D1阴极与三极管Q1基极连接,三极管Q1发射极与电容C3正极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与电阻R1和电阻R2连接,二极管D1阳极和电容C3负极与三极管Q3发射极连接。
所述声光演示电路4包括电阻R3、蜂鸣器U1、发光二极管D2;其中电阻R3一端与整流开关电路3中三极管Q1发射极连接,电阻R3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2阳极和蜂鸣器U1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D2阴极和蜂鸣器U1另一端与整流开关电路3中电容C3负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当人体静电没有进行发电时,三极管Q3基极无偏置电压,三极管Q3处于截止状态,三极管Q3集电极和发射极无电流流过,三极管Q2处于相当于直接与电源正极连接,不满足三极管Q2导通的条件,三极管Q2的基极、集电极、发射极均无电流流过,则三极管Q3基极相当于无直接与地连接,无偏置电压,即由电阻R1、电阻R2、电阻R6、电位器R4、三极管Q2、三极管Q3、电容C4、电容C5组成的直流耦合式自激振荡电路2处于临界自激振荡状态,所以三极管Q1的基极无偏置电压而处于截止状态,三极管Q1发射极无电流流过,电容C3两端电压为0,则发光二极管D2和蜂鸣器U1无电流流过,处于不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01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透镜成像实验用物屏
- 下一篇:英语构词方法的教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