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中置动力输出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9206.2 | 申请日: | 201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548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白敏郎;许源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久鼎金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M11/14 | 分类号: | B62M11/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动力 输出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自行车的动力输出机构,特别是关于一种自行车的中置动力输出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助力自行车是通过骑乘者的踩踏力量搭配一动力输出机构(如中置马达)所提供的助力而获得前进的动力,使得电助力自行车不会对骑乘者的体力造成太大的负担,并且在休闲之余又能达到健身的效果。
就一般中置马达来说,因为本身的零组件多,所以在组装完成之后很容易受到各零件的加工误差的影响而导致在运转时产生异音或震动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特许第3974386号专利案所揭露的「电动驱动装置的减速齿轮机构」是在马达出力轴与曲柄轴之间设置多个螺旋齿轮来达到消除加工误差的效果,但是这些元件之间是采用不同轴向的配置,所以会产生材积增加的问题。
为了兼顾减少材积及消除元件之间的加工误差的目的,本申请人日前提出中国台湾第M453636号「电助力自行车的中置动力输出机构」专利案,其主要是将以往的单向棘轮及螺旋齿轮整合成太阳轮来作为主要的动力传输元件,由此减少材积并兼顾消除加工误差的目的。美中不足的是,其传动单元是利用行星轮啮合于该太阳轮及一固定的环齿轮之间,而后就由行星支架将动力输出至齿盘,因此其减速效果有限,无法采用大功率的马达,且为了增加减速比,需采用具有较大外径及齿数的环齿轮,这样的设计也会使得传动单元的体积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减速比且传动单元占用较少体积的自行车中置动力输出机构。
为了达成前述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中置动力输出机构,其包括一机壳、一曲柄轴、一齿盘基座、一马达及一传动单元,该曲柄轴可转动地穿设于该机壳内,该齿盘基座套设于该曲柄轴并与该曲柄轴呈单向转动连结关系,该齿盘基座具有一伸入该机壳内的传动套件,该马达设于该机壳内,且该马达具有一固设于该机壳的定子及一可转动地套设于该曲柄轴的转子,该传动单元包括一第一环齿轮、一第二环齿轮、一太阳轮及若干行星轮,该第一环齿轮可转动地设于该机壳内并连接于该传动套件,该第二环齿轮固设于该机壳内,该太阳轮与该转子呈单向转动连结关系,各该行星轮具有一第一齿部及一第二齿部,各该行星轮的第一齿部同时与该太阳轮及第二环齿轮啮合,各该行星轮的第二齿部与该第一环齿轮啮合。
其中,该齿盘基座与该曲柄轴之间设有一第一单向棘轮。
其中,该太阳轮与该转子之间设有一第二单向棘轮。
其中,该太阳轮与该转子之间设设有一第二单向棘轮。
其中,该转子位于该定子的径向内侧。
其中,该传动单元还包括一行星支架,该行星支架可转动地套设于该曲柄轴,所述行星轮可转动地设于该行星支架。
其中,该行星支架具有一第一支架、一第二支架及若干行星轴设于该第一、第二支架之间,所述行星轮分别套设于所述行星轴并位于该第一、第二支架之间。
其中,该第一支架可转动地套设于该曲柄轴,该第二支架可转动地套设于该太阳轮。
其中,该传动单元还包括一行星支架,该行星支架可转动地套设于该曲柄轴,所述行星轮可转动地设于该行星支架。
其中,该行星支架具有一第一支架、一第二支架及若干行星轴设于该第一、第二支架之间,所述行星轮分别套设于所述行星轴并位于该第一、第二支架之间,该第一支架可转动地套设于该曲柄轴,该第二支架可转动地套设于该太阳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前述设计,马达的动力依序经由太阳轮、行星轮及第一环齿轮而输出至齿盘基座,亦即比现有设计多了一次减速(行星轮与第一环齿轮之间的减速),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传动单元的减速比可大幅提高,如此便能使用更高效率的马达,同时在多一次减速的条件下,就可以选择具有较小外径及齿数的第一、第二环齿轮,传动单元所占用的体积也因此可以减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主要表现太阳轮与转子之间的单向转动连结关系。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主要表现行星轮与太阳轮及第二环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主要表现行星轮与第一环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
【符号说明】
机壳10
第一壳体11
第二壳体12
曲柄轴20
齿盘基座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久鼎金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久鼎金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92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