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捏锅烟气收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1270.6 | 申请日: | 2014-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33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周启东;肖坤;李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苏菱铝用阳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46/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100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捏锅 烟气 收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素糊料混捏锅的烟尘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碳素糊料在混捏过程中排出烟气中的沥青挥发份和粉尘的清除装置,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碳素预焙阳极的制造过程中,先将石油焦、沥青焦作为干料投入高温的混捏锅中,再加入高温液体沥青搅拌捏合制备成碳素糊料,然后将糊状混合料注入成型模具中,经加压振动成型制成碳素预焙阳极生坯,然后将碳素预焙阳极生坯集中放入焙烧炉中连续焙烧20多天,才能最终制成碳素预焙阳极。
碳素糊料混捏过程中排出的烟气含有沥青挥发份和粉尘,必须通过烟气收尘装置及时处理后才能排放。现有的混捏锅上层锅和下层锅的收尘管管径较小,采用电动蝶阀控制,使用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下层锅收尘管道收集的烟气因混合着沥青挥发份及粉尘容易堵塞,使用3-7天后就需清理,且清理很不方便。上层锅向下层锅排料时下层锅内正压快速增加,下层锅的烟气及粉尘因无处排放而从上、下层锅之间的下料斗法兰处喷出,严重污染车间环境,影响操作工的健康。同时,糊料内的沥青挥发份不能顺利排出而影响糊料质量。由于粉尘大量溢出导致碳素糊料配方不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造成碳素预焙阳极生坯报废,增大了制造成本。电动蝶阀易卡死烧坏电机,增加了维修工作量和维修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沥青挥发份和粉尘清除效果较好的混捏锅烟气收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混捏锅烟气收尘装置,包括滤筒收尘风管和电捕收尘风管,在混捏锅数台混捏锅上侧设有二层平台,滤筒收尘风管、电捕收尘风管和缓冲斗分别设置在二层平台上,混捏锅上层锅上侧通过混捏锅上层锅支管与滤筒收尘风管相通,混捏锅下层锅上侧通过混捏锅下层锅支管与缓冲斗相通,缓冲斗两侧通过缓冲斗输出支管分别与滤筒收尘风管或电捕收尘风管连通;并排设置的数台混捏锅位于覆盖地坑的地板上,收尘罩垂直设置在混捏锅一侧,收尘罩下端与地坑相通,收尘罩上端通过收尘罩支管与电捕收尘风管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混捏锅烟气收尘装置,其中所述混捏锅上层锅支管通过气动蝶阀与滤筒收尘风管连通;所述缓冲斗输出支管通过气动插板阀与缓冲斗相通;所述地坑支管通过手动蝶阀与电捕收尘风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收尘效果好。混捏锅下层锅散发的粉尘和沥青挥发份分别通过滤筒收尘风管、电捕收尘风管分开收集,最大限度减少管道堵塞。本实用新型的集料斗对混捏锅溢出的大量粉尘及烟气起到缓冲作用,杜绝了混捏锅上层锅向混捏锅下层锅排料时的冒灰现象。电动蝶阀改为气动插板阀,故障率明显降低。管道清理方便,单人即可操作。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5台混捏锅1上侧设有二层平台2,滤筒收尘风管3、电捕收尘风管4和5台缓冲斗5分别设置在二层平台2上。混捏锅上层锅11上侧通过混捏锅上层锅支管6与滤筒收尘风管3相通,混捏锅下层锅12上侧通过混捏锅下层锅支管7与缓冲斗5相通,缓冲斗5两侧通过缓冲斗输出支管8分别与滤筒收尘风管3或电捕收尘主风管4连通,缓冲斗5下端设有下排口51,用于排放缓冲斗5内积聚的粉尘。5台混捏锅并排位于覆盖地坑9的地板10上,收尘罩20垂直设置混捏锅1一侧,收尘罩20下端与地坑9相通,收尘罩20上端通过收尘罩支管201与电捕收尘风管4相连。
混捏锅上层锅支管6通过气动蝶阀30与滤筒收尘风管3连通,缓冲斗输出支管8通过气动插板阀40与缓冲斗5相通,地坑支管通过手动蝶阀50与电捕收尘风管4连通。本实用新型采用气动蝶阀30、气动插板阀40取代电动蝶阀,从而可以避免粉尘和沥青挥发份过多卡死阀芯时,烧坏电动蝶阀的电机,增大了维修成本。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苏菱铝用阳极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苏菱铝用阳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12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化脱硫除尘塔
- 下一篇:一种粉尘的收集净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