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自动测试拉锥光分路器的多通道光功率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9884.0 | 申请日: | 2014-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83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奥菲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71 | 分类号: | H04B10/071 |
代理公司: | 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107 | 代理人: | 夏哲华 |
地址: | 212132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自动 测试 拉锥光 分路 通道 功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测试光分路器的光功率计,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自动测试拉锥光分路器的多通道光功率计,属于光纤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FTTx(光纤接入网)建设逐步展开,三大运营商及广电系统都确定了“加快光进铜退、推进接入网战略转型”的思路,实现FTTC(光纤到路边)、FTTB(光纤到大楼)、FTTH(光纤到家庭)、FTTD(光纤到桌面)、三网融合(语音网、数据网、有线电视网)等多媒体传输以及PDS(综合布线系统)方案。要建成全光纤网络,除了需要各种各样结构配线光缆、引入光缆实现光纤网络的接续和再分配外,还大量需要光分路器来最终完成光纤到户的目的。
光纤分路器主要可以由熔融拉锥和平面波导两种方式来实现,FBT熔融拉锥是制作光分路器最成熟,最便捷的方法。目前国内CATV网络中应用的绝大多数为FBT熔融拉锥型分路器。这种光分路器的光学指标较高,性能稳定可靠,经过多年的应用已得到普遍认可。
行业标准规定,拉锥分路器出厂前的光学性能检验项目为插入损耗、分光比和附加损耗。目前,国内光分路器生产厂家出厂检验主要是利用光功率计来测量,然后通过分路器的光功率来计算出需要测量的插入损耗、分光比及附加损耗,其测试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测试方便可靠,测试效率高、人工成本低的用于自动测试拉锥光分路器的多通道光功率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自动测试拉锥光分路器的多通道光功率计,包括中央处理器和被测分路器,中央处理器的检测信号输入端经过光电转换连接两个光探测器,两个光探测器能够将测试光源的输出光输入到中央处理器内,测试光源还能够与被测分路器输入端相连,被测分路器的两个输出端能够分别接入光探测器上,中央处理器能够获得测试光源的光功率并对被测分路器的指标进行计算。
所述中央处理器上连接有能够向中央处理器内输入信息数据的键盘操作单元。
所述中央处理器上连接有能够进行信息数据显示的显示屏幕。
采用上述的结构后,由于中央处理器的检测信号输入端经过光电转换连接两个光探测器,两个光探测器同时检测光功率,并将需要计算的公式集成至设备内部,通过单片机程序控制,可实现上述各项指标的一次性测试,测试方便可靠,免去了人工计算数据的繁琐,还可以避免数据计算错误,可极大提升产品的测试效率,节约测试人员人工成本。同时又有利于对该类产品的生产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自动测试拉锥光分路器的多通道光功率计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自动测试拉锥光分路器的多通道光功率计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自动测试拉锥光分路器的多通道光功率计,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和被测分路器,所述中央处理器的检测信号输入端经过光电转换连接两个光探测器,两个光探测器能够将测试光源的输出光输入到中央处理器内,所述测试光源还能够与被测分路器输入端相连,被测分路器的两个输出端能够分别接入光探测器上,所述中央处理器能够获得测试光源的光功率并对被测分路器的指标进行计算,中央处理器上连接有能够向中央处理器内输入信息数据的键盘操作单元,中央处理器上连接有能够进行信息数据显示的显示屏幕。
其工作原理如下:
测试光源的光功率可通过两个光探测器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存入CPU,得到一个光源功率P0,然后将测试光源与被测分路器的输入端相连,分路器的两个输出端分别接入两个光探测器,可以得到两个输出光功率P1和P2,在单片机程序中已固化了计算公式
附加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奥菲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镇江奥菲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98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