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调角度活动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9237.1 | 申请日: | 2014-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2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洪根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根轩 |
主分类号: | E06C1/18 | 分类号: | E06C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调 角度 活动 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们生活用品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角度活动梯子。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楼房中阁楼越来越常见,通常阁楼的空间内需要建造楼梯,但是现有的楼梯都是需要固定在楼板上,这样会占用大量的空间,使空间的使用效果很难达到完美。金属梯子因其可折叠、轻巧等机动灵活优点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但在使用各种梯子时,遇到地面是斜坡等情况,不能容易稳定地放置梯子,并且容易倾覆,公知的活动楼梯使用起来都不太理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安全可靠的可调节支撑脚底部角度的梯子,达到在斜坡等不平整地面环境里仍然可以平稳使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角度活动梯子,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踏板架、左右对称设置的二级踏板架、左右对称设置的双脚副杆、左右对称设置的平行连杆、左右对称设置的多踏板架以及左右对称设置的双脚主杆,作为改进:顶上脚踏板固定放置在第一踏板架上面,第一踏板架与所述的双脚主杆之间通过第一轴销两端铰接固定;所述的双脚副杆与所述的双脚主杆之间通过第三轴销两端铰接固定;所述的第一踏板架上的第一长槽上有第一调节齿,所述的U字形撑杆两端与所述的双脚主杆之间都有第二销钉铰接固定且位于所述的第一轴销与所述第三轴销之间,U字形撑杆中间横杆部位与所述的第一调节齿之间可选择支撑;所述的二级踏板架上的第二长槽上有第二调节齿,所述的二级踏板架一端与所述的双脚主杆之间通过第四轴销两端铰接固定,所述的二级踏板架另一端与所述的双脚副杆之间通过第六轴销两端铰接固定;所述的双脚副杆上有第五销钉与所述的第二调节齿之间可选择支撑;所述的平行连杆与所述的双脚主杆之间还有6至8对多踏板架,每一对多踏板架与所述的双脚主杆之间通过第八轴销铰接固定,每一对多踏板架与所述的平行连杆之间通过第九轴销铰接固定;所述的双脚副杆和所述的双脚主杆下端均有球头接管,球头接管下端有角度球头安放在脚座底盘的半球底面之上,底盘盖板的半球盖面覆盖在所述的角度球头上半部分,2至4颗底座螺栓将所述的底盘盖板固定在所述的脚座底盘上。
作为进一步改进:第三轴销位于所述的第一轴销下方26至28厘米。
作为进一步改进:各级多踏板架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三轴销与第一轴销11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遇到地面有倾斜错落时,由于双脚副杆和所述的双脚主杆下端均有球头接管,球头接管下端有角度球头安放在脚座底盘的半球底面之上,底盘盖板的半球盖面覆盖在所述的角度球头上半部分,2至4颗底座螺栓将所述的底盘盖板固定在所述的脚座底盘上,上述结构实现了自动对不平地面进行倾斜调整。
二级踏板架上的第二长槽上有第二调节齿,所述的二级踏板架一端与所述的双脚主杆之 间通过第四轴销两端铰接固定,结合所述的二级踏板架另一端与所述的双脚副杆之间通过第六轴销两端铰接固定;所述的双脚副杆上有第五销钉与所述的第二调节齿之间之间可选择支撑;使得各级多踏板架之间保持水平,双脚主杆与双脚副杆之间的夹角可以便捷调整。
顶上脚踏板固定放置在第一踏板架上面,第一踏板架上的第一长槽上有第一调节齿,第一踏板架与所述的双脚主杆之间通过第一轴销两端铰接固定,结合U字形撑杆两端与所述的双脚主杆之间都有第二销钉铰接固定且位于所述的第一轴销与所述第三轴销之间,U字形撑杆中间横杆部位与所述的第一调节齿之间可选择支撑,使得在第三轴销上方还能多设置一级顶上脚踏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侧面图,双脚副杆30与双脚主杆60之间的夹角处于小角度。
图2为图1中的双脚副杆30与双脚主杆60之间的夹角处于大角度。
图3为图1的顶上脚踏板71和第二脚踏板72所处部位的放大图。
图4为图1的角度球头50所处部位的放大图。
图5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6为图1的B-B剖面图。
图7为图1的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根轩,未经洪根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92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