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翻边冲槽复合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5390.7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05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朱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28/14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翻边冲槽 复合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模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翻边冲槽复合模具。
背景技术
冲压成型工艺是通过压力机对固定在模具中的板材、管材等施加外力,使其产生变形或分离,从而制成所需形状、尺寸和性能的工件的成型加工方法。冲压成型工艺具有速度快、批量大的特点,因此需要设备(包括模具)具备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可持续的加工精度。
冲压模具是用于冲压成型的模具,其借助于常规或专用冲压设备的动力,使坯料在模具里直接受到变形力并进行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零件的生产技术。在高速的批量生产中,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对冲压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可产生直接影响。
目前,市场上汽车水箱主板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其生产是由料厚1.5mm的4343/3003/7072铝板冲压而成,且零件内外形结构较复杂。由于该零件的生产量非常大,尺寸精度要求较高,结构复杂,这就要求制造该零件的冲压模具需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模具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可靠。传统的加工工艺需采用成型、修边、翻边、冲槽四套单工序模具(压力机单次行程中只完成一道冲压工序的模具)以完成加工,由于生产过程进行的翻边、冲槽两道工序是分别使用两套单独的模具来实现的,因此,这种生产制造方式不仅工艺繁琐、生产线长、工序多、工时消耗大、加工周期长、影响生产成本和效率,而且会造成重复的误差积累,从而导致产品精度下降,以及表面带有毛刺等质量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翻边冲槽复合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水箱主板在生产过程进行的翻边、冲槽两道工序是分别使用两套单独的模具来实现,导致生产工序过多、加工周期过长以及会造成重复的误差积累而导致产品精度下降等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翻边冲槽复合模具,用于对工件进行修边及冲槽,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模座和下模座,其中,所述上模座包括自上而下顺序安装的上模板、上固定板和凹模板,所述凹模板的中部设有第一贯通槽,所述上模座还包括滑设在所述第一贯通槽内的上卸料板及固定安装于所述上固定板上的至少一组冲槽凸模排,每一组所述的冲槽凸模排包括沿所述凹模板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排列的多个冲槽凸模,多个所述冲槽凸模穿过所述上卸料板;所述下模座包括自下而上顺序安装的下模板、下固定板和下卸料板,所述下卸料板开设有第二贯通槽,所述下模座还包括用于合模时推动所述上卸料板在所述第一贯通槽内滑向所述上固定板并对所述工件四周边缘翻边的凸凹模,所述凸凹模安装在所述下固定板上于所述第一贯通槽对应的位置并经所述第二贯通槽穿过所述下卸料板,所述凸凹模,其上设有多个用于合模时供对应的所述冲槽凸模伸入并对所述工件配合冲槽的第三贯通槽,所述凸凹模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贯通槽的内侧壁之间留有于合模时用于弯折的所述工件四周边缘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下固定板内设有贯通的第一落料孔,所述第一落料孔与各所述第三贯通槽的底端连通,所述下模板内设有贯通的第二落料孔,所述第二落料孔与所述第一落料孔的底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下模板的下方设有多个垫脚和连接在多个所述垫脚底端的垫板,各所述垫脚呈沿所述下模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相邻的所述垫脚平行间隔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垫脚的顶端上与所述第二落料孔对应的位置设有用于倒料的斜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上卸料板的顶端外缘设有向外伸出的凸缘,所述凹模板于所述第一贯通槽的内侧下部凸设有限制所述凸缘在所述第一贯通槽内滑动的限位部,所述上卸料板上与所述上模板之间还设有用于推动所述上卸料板复位的第一弹簧;所述下卸料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所述下卸料板最大行程的下卸料螺栓及用于推动所述下卸料板复位的第二弹簧,所述下卸料螺栓一端固定在所述下卸料板上,另一端穿过所述下固定板后滑设在所述下模板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板上位于所述上固定板的外周设有外导套,所述下模板上与所述外导套对应的位置设有外导柱;所述凹模板上位于所述第一贯通槽的外周设有内导套,所述下固定板上与所述内导套对应的位置设有内导柱,所述内导柱穿过所述下卸料板。
进一步地,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设有防止合模时所述上模座下移行程过大而导致所述上模座与下模座撞毁的限位柱组件,所述限位柱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模板下方的上限位柱和设置所述下模板上方且与所述上限位柱对应位置处的下限位柱。
进一步地,所述下卸料板上于所述凸凹模的外周设有定位块,所述凹模板下方的设有于合模时顶推所述下卸料板的保护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53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