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兔舍排泄物干湿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4573.7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02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刘宁;汪平;刘汉中;张凯;文斌;付祥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29/03 | 分类号: | B01D29/03;A01K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阿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泄物 干湿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物养殖装置,特别是一种兔舍排泄物干湿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兔粪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兔粪中含的氮、磷、钾比其他畜禽粪便都高,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1只成年兔1年大约可积肥10千克,10只成年兔的排粪量相当于1头猪的排粪量。兔粪可堆积发酵,也可以制成颗粒肥料。在养殖业中,兔粪是一种很好的饲料。用于喂猪、喂鸡、喂鱼等。
目前,大多数养殖兔舍对兔舍的兔粪、尿等排泄物进行混合处理,即兔粪、尿及舍内污水共同排入排污沟中收集混合起来,很难将排污沟里的兔粪和污水进行分离,特别是利用兔粪生产有机肥料时,由于兔粪等排泄物比较潮湿,不能直接收集,需要一种可自动富集和分离的装置,将排污沟里的排泄物进行干湿分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兔舍排泄物干湿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将排污沟里的兔粪等排泄物进行了干湿分离,方便兔粪收集,有利于兔粪直接用于生产有机肥料的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兔舍排泄物干湿分离装置,包括设置于兔舍下部的排污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沟末端设置有凹槽,凹槽底部与排污管连通,凹槽上平面有盖板覆盖,盖板上有多排间隔设置的腰形孔。
所述相邻两排腰形孔错位布置,各腰形孔长1厘米、宽0.3厘米,相邻两排之间间距1厘米,同一排腰形孔之间孔间距0.8厘米。
所述盖板形成的平面与排污沟逐渐降低的底面最低端连接。
所述盖板底面支撑有一横贯凹槽的加强筋。
所述同一排腰形孔均纵向排列,相邻腰形孔的连接面有“V”形槽。
本实用新型有益性:本实用新型通过自动刮板机将排污沟里的混合物收集在一起,在排污沟末端通过分离装置将排泄混合物进行自然分离,在盖板上方收集到兔干粪,排污管排出液体,“V”形槽进一步增加了集中滤水效果,增加加强筋可以防止盖板断裂损坏。本实用新型干湿分离装置实用,无需要进行再分离,既节约了能源,又使排泄物兔粪、尿及污水进行了较好的分离,有利于兔粪的直接收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分离装置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离装置的盖板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分离装置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即图1BB面示意图;
图4是相邻腰形孔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分离装置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即图1AA面示意图。
图中,1是盖板,1a是腰形孔,1b是“V”形槽,2是排污沟,3是槽壁,4是凹槽,5是排污管,6是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也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5。
如图所示,兔舍排泄物干湿分离装置,包括设置于兔舍下部的排污沟2,排污沟2末端设置有凹槽4,凹槽4底部有排污管5连通,凹槽4上平面有盖板1覆盖,盖板1上有多排间隔设置的腰形孔1a。
相邻两排腰形孔1a错位布置,各腰形孔1a长1厘米、宽0.3厘米,相邻两排之间间距1厘米,同一排腰形孔1a之间孔间距0.8厘米。所谓错位布置如图1和图2所示,是指任一腰形孔1a与相邻的另一排的最近的两腰形孔1a形成等腰三角形结构。
盖板1形成的平面与排污沟2逐渐降低的底面最低端连接。该结构有利于分离排泄物中的液体部分。盖板1底面支撑有一横贯凹槽4的加强筋6。
本实用新型采用同一排腰形孔1a均纵向排列,为了进一步加强集中滤水效果,可以采用相邻腰形孔1a的连接面设置“V”形槽1b结构。
本实用新型盖板1可以采用PVC塑料板或其他硬质成型材料,厚度可以选用0.8厘米,在板上沿排污沟2轴向设置腰形孔1a,每个腰形孔1a间隔0.8厘米,腰形孔1a长1厘米,宽0.3厘米,不同排腰形孔1a错位排列,由于每粒兔粪的直径约为0.5-0.8厘米,采用上述结构有利于排污沟2的污水充分被滤过,但同时兔粪又不容易掉进腰形孔1a,相邻腰形孔1a的连接面设置“V”形槽1b结构保证盖板1的滤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45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层流罩装置
- 下一篇:西番莲组织培养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