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焦炉放散管安全放散点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41036.7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70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季益龙;孙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Q3/00 | 分类号: | F23Q3/00;F23G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焦炉 放散 安全 点火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焦炉放散管安全放散点火装置,属于自动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焦炉区域的放散管是焦炉压力出现波动,系统出现故障时,通过放散管点燃,从而实现把焦炉内部的煤气进行充分燃烧而设计的一种装置,一旦焦炉出现故障时,必须及时点燃放散管中排出的荒煤气,否则,环境污染会非常严重,目前常规技术中,对放散管的点火技术基本采用PLC集中控制,通过人工现场发出一个信号,控制PLC输出点火指令,其指令一般控制接触器动作,接触器吸合后,控制现场脉冲变压器得电,脉冲变压器对点火机构进行高频脉冲点火,这种方式从控制来说,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问题非常多,首先焦炉炉顶温度非常高,高温辐射严重,对电缆也是一种严重损坏,明火烧损电缆的现象也非常多,一旦某一点电缆短路,将直接影响到PLC输出控制效果,使集中控制变为不能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焦炉放散管安全放散点火装置, 通过一个输出指令的接收,实现焦炉放散点火的独立控制,并确保点火指令,进行声响报警的提示。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焦炉放散管安全放散点火装置,包括与电气控制回路连接的点火按钮SB1和点火接触器KM,所述的点火按钮SB1和点火接触器KM并联一组辅助触点驱动点火装置J,每个所述的辅助触点驱动点火装置包括供电电源GB,所述的供电电源通过联动开关K连接点火电路,所述的联动开关连接独立手动点火按钮SB3。
所述的焦炉放散管安全放散点火装置,所述的点火电路包括通过电阻R1与联动开关K连接的红外光电管VD1和三极管VT1,所述的三极管VT1连接振荡变压器TI和三极管VT2,所述的振荡变压器T1通过电容C2、二极管VD3、单向晶闸管VS及高压变压器T2连接点火触点A。
所述的焦炉放散管安全放散点火装置,所述的振荡变压器TI包括初级线圈L1、L2和次级线圈L3,所述的初级线圈L1并联有压电陶瓷片BC。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按现场的环境因素考虑,由一个装置SB1集中发出点火指令,通过其辅助触点驱动装置J(图1中J1-J10),每一个点火装置都安装在放散管的旁边,由独立的蓄电池供电,当系统接到点火指令后,系统分配给图中J1-J10,每一个控制器得到点火指令后,进行脉冲点火,而且考虑点火后的失败,进行提醒,并自动实现二次点火,设置有独立的手动点火按钮SB3,当集中点火出现故障时,只需要触动其点火按钮SB3就可以实现独立点火。
2. 本实用新型一旦由于意外气炉熄灭,红外线骤减甚至消失,并联在初级L1两端的压电陶瓷片BC由于得到感应电压而发出响亮的蜂鸣报警声。若气炉始终不能点燃,则报警声长鸣不断,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得到相应的处理,起到双重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点火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焦炉放散管安全放散点火装置,包括与电气控制回路连接的点火按钮SB1和点火接触器KM,所述的点火按钮SB1和点火接触器KM并联一组辅助触点驱动点火装置J,每个所述的辅助触点驱动点火装置包括供电电源GB,所述的供电电源通过联动开关K连接点火电路,所述的联动开关连接独立手动点火按钮SB3。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点火电路包括通过电阻R1与联动开关K连接的红外光电管VD1和三极管VT1,所述的三极管VT1连接振荡变压器TI和三极管VT2,所述的振荡变压器T1通过电容C2、二极管VD3、单向晶闸管VS及高压变压器T2连接点火触点A。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振荡变压器TI包括初级线圈L1、L2和次级线圈L3,所述的初级线圈L1并联有压电陶瓷片BC。
工作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410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