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短焦LED聚光灯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35910.6 | 申请日: | 2014-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6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 发明(设计)人: | 梁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宁 |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5/04;F21V14/06;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张海文 |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聚光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尤其是一种短焦LED聚光灯。
背景技术
现有LED聚光灯欲实现大的光斑,不仅需要多组透镜的组合,还需要较长的镜筒,来满足透镜组之间的焦距匹配,但是长长的镜筒在商业照明中不是特别实用,商家所拥有的商场空间有限,因此其理想中的聚光灯是可以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可调整光斑大小的,为此,本技术方案将从解决缩短镜筒长度又满足大光斑的要求出发。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短焦LED聚光灯。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短焦LED聚光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镜头座和动镜头座;其中,所述固定镜头座包括散热器以及设置于散热器内从后至前依次排列且间距固定的光源、第一非球面透镜;所述动镜头座由镜筒以及安装在镜筒内的第二非球面透镜、光阑、螺杆和安装在螺杆头部内的凸透镜,该螺杆与镜筒内螺纹配合且螺杆头部位于镜筒外,所述第二非球面透镜、光阑、凸透镜从后至前依次排列,所述散热器头部与镜筒的尾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凸透镜为单片平凸透镜或贴合的双片平凸透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非球面透镜的凸面从光阑穿过。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化,聚光灯还包括一面壳和两个卡簧,该面壳套设在镜筒的头部,且面壳的侧面设有对称分布的两个卡位槽,所述两个卡簧分别设置在两个卡位槽内。
其中,所述第一非球面透镜中心厚度为7.5-10mm,边厚为1.8mm,直径为23mm;第二非球面透镜中心厚度为19mm,边厚为3mm,直径为44mm;且第一非球面透镜的底面与光源底面、第二非球面透镜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0mm、12mm。
所述平凸透镜的弧度为1350°,中心厚度为10.7mm,边厚为2mm,直径为47mm。
此外,所述散热器底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LED聚光灯通过第一非球面透镜、第二非球面透镜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双重聚光,同时以设置光阑在聚光后进行截光以此调整光斑大小,并以螺杆相对镜筒转动调节凸透镜与聚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达到调节出光清晰度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以光阑代替传统聚光灯的第三片透镜来调节光斑大小,缩短了透镜组的焦距,同时也缩短了镜筒的长度,便于解决安装灯具占用过多空间所带来的缺陷,为了商家的使用带来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LED集束灯的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LED集束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短焦LED聚光灯,大体分为固定镜头座和动镜头座;
其中,所述固定镜头座包括散热器10以及设置于散热器10内从后至前依次排列且间距固定的光源20、第一非球面透镜30;
所述动镜头座由镜筒40以及安装在镜筒40内的第二非球面透镜50、光阑60、螺杆70和安装在螺杆70的头部701内的凸透镜,该螺杆70与镜筒40内螺纹配合且螺杆70的头部701位于镜筒40外,第二非球面透镜50的凸面从光阑60穿过,该光阑60为环形,所述第二非球面透镜50、光阑60、凸透镜从后至前依次排列,所述散热器10头部与镜筒40的尾部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非球面透镜30中心厚度为7.5-10mm,边厚为1.8mm,直径为23mm;第二非球面透镜50中心厚度为19mm,边厚为3mm,直径为44mm;且第一非球面透镜30的底面与光源20底面、第二非球面透镜5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0mm、12mm。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凸透镜为单片平凸透镜80或贴合的双片平凸透镜80,优选实施例为贴合的双片平凸透镜80(如图2),不论是单片还是双片,平凸透镜80的弧度均为1350°,中心厚度为10.7mm,边厚为2mm,直径为47mm。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化,聚光灯还包括一面壳90和两个卡簧100,该面壳90套设在镜筒40的头部,同时以螺钉或螺栓(未示出)将面壳90与散热器10固定,且面壳90的侧面设有对称分布的两个卡位槽110,所述两个卡簧100分别设置在两个卡位槽110内,通过卡簧100的弹力来与安装槽固定配合。
此外,为增加散热器10的散热效果,所述散热器10底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散热孔101进行通风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宁,未经梁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59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瓶车箱体触发式报警器
- 下一篇:隐蔽管道修补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