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艰难梭菌感染标本取样预处理混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2932.7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2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辉;吴安华;周鹏程;黄勋;段菊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G01N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8***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艰难 感染 标本 取样 预处理 混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艰难梭菌感染标本培养前大便取样和预处理的艰难梭菌感染标本取样预处理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艰难梭菌是一种纯厌氧培养才能生长的微生物,其引起的疾病在欧美每年导致超过数万死亡病例,并有超过数十亿美元的额外医疗费用。目前,艰难梭菌的检测在国内医院尚未普及,其原因主要是培养条件苛刻,阳性率低,检测方法较繁琐。大便标本取样后直接接种艰难梭菌选择性培养基阳性率较低,研究发现,将大便标本与无水乙醇混合处理后,然后接种,阳性率会大大提高。
当前临床使用的取样装置主要为带盖塑料杯,杯中有一小勺用于挑取大便标本。其用量广泛,价格也低廉,但存在诸多缺陷,不能很好地用于艰难梭菌的取样和送检。第一、该类勺状取样装置只能挑取稀软便,不能挑取水样便,而艰难梭菌感染患者,常常排的是水样便、粘液样便或粘液血便,特别是对于卧床的神志不清的患者,常常使用的是臀垫,患者大便直接排在臀垫上,取样更加困难;第二、做大便常规检查需小量即可,但对于其他检查或科学研究时,如提取大便中的病原微生物的DNA做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检查时,需要稍多量的大便,因此挑取较多水样便更加困难,针筒式的抽吸装置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第三、大便标本直接接种艰难梭菌CCFA选择性培养基,培养阳性率不高,挑取标本与无水乙醇混合处理后可明显提高阳性率,但这也有两个繁琐步骤,首先挑取标本至微量离心管,常常会污染细小的管壁,且不容易挑取,耗时,其次,在微量离心管中加入无水乙醇后标本会凝结成团,需要使用振荡器才能混匀。而配有无水乙醇储存管和混匀玻璃珠的本装置能省去上述两个步骤,将实验变得简单,更易于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多功能的艰难梭菌感染标本取样预处理混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艰难梭菌感染标本取样预处理混合装置包括储存瓶和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瓶内置有玻璃珠,储存瓶螺旋瓶盖上设置有乙醇贮存器、带有抽吸装置与采样勺的取样器,所述取样器设置有抽吸装置和采样勺的一端置于储存瓶瓶体内,且抽吸管的尖端与采样勺的凹形面位于同一侧。
所述储存瓶为圆柱形瓶体,其瓶内底部放置有玻璃珠,在轻轻摇晃时,玻璃珠能有利于无水乙醇与样品混合均匀。
所述乙醇贮存器为一圆头带有刻度的滴管,可用于贮存无水乙醇,并可以通过刻度来控制无水乙醇的添加量。
所述抽吸管与抽吸筒相连接,抽吸筒内的设置有活塞,活塞上固定有抽吸杆,当抽吸杆向外拉伸时,样品可以通过抽吸管进入抽吸筒内,取样后再将水样大便标本注射至储存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艰难梭菌感染标本取样预处理混合装置结构简单,既方便收集标本又避免标本污染,同时还可以进行标本培养前的预处理。其采用抽吸装置和采样勺相结合的方式留取大便标本,若是取稀软便,只需使用装置上的采样勺挑取适量大便,若是取水样便,可使用吸取装置收集。该艰难梭菌感染标本取样预处理混合装置在采集或检测大便样本时使用方便,便于无水乙醇的加入,并能进行标本与无水乙醇的混匀,有利于提高艰难梭菌培养阳性率,避免污染环境,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抽吸装置与采样勺前端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储存瓶,2抽吸管,3采样勺,4活塞,5螺旋盖,6抽吸杆,7抽吸筒,8乙醇贮存器,9玻璃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未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29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肝肿瘤的中药丸剂
- 下一篇:一种去甲斑蝥素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