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重识别的网络型门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2267.1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72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邵伟;彭力;唐从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林之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重 识别 网络 门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禁安防系统,尤其属于网络型门禁监控的嵌入式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门禁,又称出入管理控制系统,是一种管理人员进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目前,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和人们对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门禁监控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传统的键盘和RFID门禁采用一体机式的安装方式,读卡部分和控制部分都装在门外,容易被不法分子拆除破坏,安全性低。传统门禁采用RS485串口通信,不容易实现网络通信和远程控制,需布置专用线路,成本高。传统门禁采用单一的识别方式,常用的有:键盘、RFID、指纹、虹膜、人脸。每一种识别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优点,在实际使用中又逐渐暴露出其缺点和局限性,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对高安全性和稳定性产品的需求。
在门禁安防这一领域,现有的系统设计方案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计算机作为控制后台,该方案的优点是功能强大,可实现视频监控,安全性高,缺点是成本较高,占用空间大,不具有灵活性;另一种是基于单片机设计开发,例如密码键盘、RFID门禁卡等,该方案的优点是成本较低,安装方便,缺点是功能简单,安全性低,通讯落后。
发明内容
根据当前门禁安防系统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基于网络通信和多重识别技术的嵌入式门禁系统。该门禁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硬件:室内控制器和门禁控制器,分别置于室内和室外,两者通过局域网进行连接。
门禁控制器允许用户通过操作其控制界面或者接收来自室内控制器、PC控制网页的指令信息,控制门禁各个模块。其主要功能分为五个模块:“留言”、“指纹开锁”、“ID卡开锁”、“登录”、“使用帮助”。室内控制器采用的软硬件环境与门禁控制器相同。通过操作界面或者手机控制短信,控制门禁控制器。其主功能包含:“门禁通信”、“手机留言”、“系统设置”、“使用帮助”。
本设计的门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嵌入式设备成本低体积小,功能强大,安装方便,可以实现视频监控,网络通讯等功能。2.本系统给用户提供图形化操作界面,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3.本系统结合了RFID和指纹识别技术,增加了认证程序,这样大大提高了门禁的安全性。4.本系统在没有上位机的情况下能完成所有功能,避免了由于上位机出错造成整个系统瘫痪的情况。同时本系统是网络型系统,可以根据需求添加上位机,通过网页对门禁系统进行操作。5.本系统兼容GSM网络,可以和手机通信。访客使用门禁控制器拍照,门禁系统将图片发送到管理员手机上。即使管理员不在房间内,也能第一时间对访客身份进行识别,并使用手机短信打开门禁。6.本系统是网络型系统,采用TCP/IP 协议通信,具有可拓展性。可以与现有的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联动,组成安防系统的大平台,节省了项目改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性在于充分将原有技术、嵌入式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点相结合,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门禁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门禁控制器硬件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门禁控制硬件设计:
门禁控制器是基于ARM11(S3C6410)嵌入式系统和多重识别技术实现的一种网络型门禁。门禁控制器的硬件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以ARM11芯片(三星S3C6410)作为主处理器,该CPU基于ARM1176JZF-S核设计。采用RISC架构,主频可以高达667Hz,5V供电。LCD显示屏采用4线的方式与S3C6410连接。LCD显示屏为7寸TFT液晶电阻触摸屏,可以提供一个人性化操作的使用环境。采用了继电器来控制电子门锁。音频系统使用麦克风输入,喇叭输出。S3C6410支持I2S/PCM/AC97等音频接口,本控制器采用的是AC97接口,它外接了WM9714作为CODEC解码芯片。采用DM9000网卡芯片,它可以自适应10/100M网络,RJ45连接头内部已经包含了耦合线圈,因此不必另接网络变压器,使用普通的网线就可以连接以太网。采用ZC301芯片的USB摄像头。ZC301芯片采用JPEG硬件压缩方式,截取到的图片直接就是JPEG格式,这样可以大大缩小由于软件压缩耗费的时间,便于网络多媒体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林之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林之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22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