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炉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31707.1 | 申请日: | 2014-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8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占国平;卢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品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32 | 分类号: | C21D1/32;C21D1/74;C21D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240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间歇 氧化 快速 退火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炉,尤其涉及一种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炉。
背景技术
无氧化段炉内气氛通过烧嘴工艺参数即空气系数的控制来保证,空气系数定义为烧嘴供入的单位煤气的实际空气量与完全燃烧的理论空气量的比例。当调节烧嘴的空气系数<1时,煤气为不完全燃烧,形成的烟气成分主要为CO2及没有燃尽的CO、H2可燃成分,没有H2O、N2过剩的自由O2。空气系数逐渐减小,烟气对带钢的氧化作用逐渐降低,当使烟气中的的比值达到上述的合理数值时,炉内气氛就没有氧化作用了,此时空气系数降到很低,会造成燃料的极大浪费。在实际过共析钢生产中,无氧化段炉内一般控制为弱氧化性气氛,根据国外经验无氧化段四个燃烧控制区的烧嘴空气系数设定为0.92-0.98之间时,可以满足过共析钢的性能要求。
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炉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进行的退火工艺,将钢加热到Acl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到略低于Arl的温度,并停留一段时间,使组织转变完成,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这些钢经轧制、锻造后空冷,所得组织是片层状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且在以后淬火过程中也容易变形和开裂。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组织,其中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Acl+(20-40)℃或Acm-(20-30) ℃,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直接缓慢冷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炉。
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炉包括顺次相连的进料台、L型余热利用炉体、炉前升降机构、炉内前升降机构、主炉体、炉内后升降机构,进料台上方设有进料辊,L型余热利用炉体包括出料门、出料门汽缸、进料门汽缸、进料门、移料门汽缸、移料门、循环风机、余热炉内上传动辊、余热炉内下传动辊,L型余热利用炉体小端右侧设有出料门,出料门上方与出料门汽缸相连,L型余热利用炉体大端右侧上方设有进料门,进料门上方与进料门汽缸相连,L型余热利用炉体大端左侧设有移料门,移料门上方与移料门汽缸相连,L型余热利用炉体大端上方设有循环风机,L型余热利用炉体内部上、下分别设有余热炉上传动辊和余热炉下传动辊,炉前升降机构内部设有炉前升降辊,炉内前升降机构内部设有炉内前升降辊,主炉体包括炉内上传动辊、加热管、冷却管、炉内下传动辊、密封门、密封门升降电机、密封门压紧汽缸,主炉体右端设有密封门,密封门上方分别与密封门升降电机和密封门压紧汽缸相连,主炉体内部上、下分别设有炉内上传动辊和炉内下传动辊,主炉体内部均匀设有加热管和冷却管,炉内后升降机构设有炉内后升降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退火时,通过快进或快出电机可以提高其传送速度,主炉与次炉体密封门使工件退火时达到无氧化目的。本实用新型使退火炉的加热、保温、冷却和余热交换利用在一个空间内完成,余热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可减少设备占地面积,降低设备投资,采用双层传动辊传动,可减少工件的叠放密度,防止传动辊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双层间歇式无氧化快速退火炉结构示意图。
图中,出料门1、出料门汽缸2、进料台3、进料辊4、进料门汽缸5、进料门6、移料门汽缸7、移料门8、密封门升降电机9、密封门压紧汽缸10、炉内前升降机构11、炉内上传动辊12、加热管13、炉内后升降机构14、炉内后升降辊15、冷却管16、炉内下传动辊17、主炉体18、炉内前升降辊19、密封门20、炉前升降辊21、炉前升降机构22、循环风机23、L型余热利用炉体24、余热炉内上传动辊25、余热炉内下传动辊26。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品轴承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品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17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