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坡地建筑旋挖灌注端承桩基成孔隔离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28711.2 | 申请日: | 2014-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5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 发明(设计)人: | 邵一凯;谭星桃;王滔;龚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 地址: | 550006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坡地 建筑 灌注 桩基 隔离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坡地建筑旋挖灌注端承桩基成孔隔离结构,属于土建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为充分利用自然与坡地资源,一种坡地建筑应运而生,坡地建筑风格独特,有别于其他建筑,而作为一种坡地建筑旋挖灌注端承桩基,根据其地形的特殊情况,桩基受潜在滑移坡体斜向剪力,亦存在潜在滑移,为减小成型端承桩身与周围坡体之间的摩擦阻力,保证桩身完整性、稳定性,成孔的桩周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坡地建筑旋挖灌注端承桩基成孔隔离结构,减小成型端承桩身与周围坡体之间的摩擦阻力,以保证桩身的稳定性,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坡地建筑旋挖灌注端承桩基成孔隔离结构为,该结构包括位于坡地上的孔桩及孔内钢筋笼;钢筋笼坐落在孔桩底部持力层的平面上,持力层与松散结构的结合部以上的钢筋笼外侧经垫块支撑有一层隔离布,隔离布内浇筑有混凝土。
前述结构中,所述垫块为120×50×50mm的混凝土预制长方体,垫块两端经φ0.7mm的22号镀锌铁丝与钢筋笼绑接,镀锌铁丝的绑扎扎头朝向钢筋笼内侧并向下弯曲;垫块中间经φ0.7mm的22号镀锌铁丝与隔离布绑接,镀锌铁丝的两端穿过隔离布绑扎,绑扎扎头朝向隔离布外侧并向下弯曲。
前述结构中,所述隔离布的垂直接口经直径为0.7mm的22号镀锌铁丝缝接,隔离布的水平接口为上压下的方式搭接,隔离布的垂直接口和水平接口的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充分考虑坡地建筑旋挖灌注端承桩基成孔特点,通过在成孔的桩周采用隔离措施,能有效控制成孔时的桩周松散土体或浮杂进入桩芯影响孔桩混凝土成型质量,同时,钢筋笼外围包裹的隔离布使成型的桩基与潜在滑移的坡体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隔离,可减小成型桩基本身与周围坡体之间的摩擦阻力,削弱桩基承受潜在滑移坡体斜向的剪力,从而保证坡地建筑旋挖灌注端承桩基的完整性、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此项措施为坡地建筑旋挖灌注端承桩基成孔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技术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的标记为:1-隔离布,2-垫块,3-钢筋笼,4-镀锌铁丝,5-垂直接口,6-水平接口,7-持力层,8-底平面,9-结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下述的一种坡地建筑旋挖灌注端承桩基成孔隔离方法所构建的,如图1所示,该方法是在旋挖机械钻孔验收合格后,现场绑扎孔桩钢筋笼,钢筋笼按常规方法绑扎。在钢筋笼外沿圆周及长度方向均匀绑扎一些厚度等于钢筋笼保护层设计厚度的垫块,通过垫块的厚度可以调整钢筋笼外侧保护层的厚度。如图2所示,以垫块为支撑在垫块外侧蒙一层隔离布,隔离布绑扎在垫块上;然后将固定有隔离布的钢筋笼放入孔底持力层上,并进行定位,最后在隔离布内浇筑桩基混凝土;通过隔离布以减小成型端承桩身与周围坡体之间的摩擦阻力,保证桩身的稳定性。垫块为混凝土浇筑成的长×宽×厚为120×50×50mm的长方体预制件。垫块在钢筋笼同一截面不得少于4个,按梅花形布置多层;沿钢筋笼长度方向的层间距不大于3米,层与层之间的可以错位按梅花形排列布置。垫块两端用直径为0.7mm的22号镀锌铁丝绑扎在钢筋笼上,绑扎扎头朝向钢筋笼内侧,并向下弯曲(见图3)。隔离布为聚乙烯丙纶布,包裹在钢筋笼上垫块的外侧,包裹范围为孔桩底部嵌岩点以上至桩顶地坪标高范围,包裹顺序由下至上进行,隔离布的垂直接口处用直径为0.7mm的22号镀锌铁丝用“平针”缝接,隔离布的水平接口处采用上压下的方式搭接,隔离布的垂直接口和水平接口的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隔离布用直径为0.7mm的22号镀锌铁丝绑扎在垫块上,绑扎扎头朝向钢筋笼外侧,并向上弯曲(见图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87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