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活动电源插头定时关机收线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26557.5 | 申请日: | 2014-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7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周姝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姝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1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动 电源插头 定时 关机 收线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产品,尤其是涉及一种活动电源插头定时关机收线耳机。
背景技术
人们在用耳机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以下几个问题:
(1)、耳机的线长度是固定的,不是太长就是太短,如果耳线的长度根据需要可以调节就好了;
(2)、我们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戴着耳机听英语录音,但经常忘记把复读机关掉,而且耳机还塞在耳朵里,导致第二天耳朵痛而且对耳朵听力有极大影响。如果人睡着了,耳机能自己关机并收线就好了。
(3)、任何电器都需要耗电,用干电池虽然方便,但电力用完若不及时更换,电池腐烂有可能毁坏整个电器,充电部分的插头设置也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通信工具、音响设备如:手机、小灵通、收录音机、MP3等电子产品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产品发射的电磁波对人体造成辐射危害,长期使用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手机、小灵通等无线通信工具对人的大脑辐射危害尤为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各种防辐射自动收线耳机应运而生,其通常设置有壳体及装在所述壳体内的收线模组,所述收线模组绕有耳机线,所述耳机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耳机连接插头及耳机。然而,上述现有的防辐射自动收线耳机功能单一,不能满足需要。例如,外出旅游时通常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同时,需携带与之配合的充电器及防辐射自动收线耳机等,因而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手机、PM3、PM4、相机等已经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通信、娱乐工具,这些产品的功能在不断的增加,更换数码产品也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但是每个产品都配置了不可缺少的配件,所以随着产品的更换配件也越来越多,随着数码产品功能的完善其配件也在大量的增加,如:充电器、耳机、数据线、备用电池、读卡器、存储卡等装满了我们的口袋。其耳机在闲置的时候,由于耳机线没有固定在一个物体上,所以外出携带容易缠绕在一起,甚至将耳机线拉断,给使用带来了不便;并且耳机随意放在口袋内细菌很容易粘贴在耳塞上,使用时容易造成耳朵的疾病。
随着电子产品,特别是诸如手机、笔记本、有助听功能的电子设备应用的日益普及,上述终端产品的现有的耳机在使用中常常缠绕、打结、携带保存不便,给大多数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已造成大多数使用者放弃使用耳机这一重要功能。另外,在直接使用电子产品时,造成使用者无法避免电子产品(手机等)所产生的电磁辐射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健康安全隐患。例如,当人们将手机直接贴在耳边,利用其扬声器进行通话时,手机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将直接对人体大脑的中枢神经造成伤害。为此,人们通过实验和研究发现,当手机与人体的大脑保持一定距离时可有效降低电磁辐射造成的伤害,例如,利用手机耳机替代手机内置扬声器收听语音信息,使得手机电磁波对人体大脑的影响降低了99%。
中国专利200510004919.9公布了一种“带有内置防辐射耳机的手机和内置防辐射耳机总成”,依据该专利公开的文件可知,该手机通过内置在手机中的卷线盘卷绕耳机线,这样一来,当不需要通话时,所述卷线盘通过将耳机线卷绕于手机内鄂,从而在降低通话过程中电磁辐射的同时,还避免了耳机线的缠绕、打结,方便了用户的携带和使用。但是,从该专利公开的说明书及附图可知,在该发明中,耳机线收线装置中的驱动装置(微型电机或弹簧或发条)直接驱动卷线盘。因此,使用微型电机作为驱动装置时,由于微型电机均为高速但扭矩很小,因此往往无力带动需要一定扭矩才能转动的卷线盘。若将电机的扭矩增大,那么电机的体积也将相应增大,这样该装置将无法融入到小小的手机内,即使可以通过增加手机厚度融入大容量电机,但是又会导致电机的转速过高,造成手机部件损坏,严重的甚至会伤害使用者。另外,当使用弹簧或发条作为驱动装置时,大多弹簧或发条的扭矩是足够的,有的甚至过大,但卷绕行程较小,因此用弹簧或发条驱动卷线盘时,往往收线行程过小,同样不能很好地进行收线。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活动电源插头的定时关机收线耳机,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姝,未经周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265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