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划伤试验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7095.0 | 申请日: | 2014-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5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辉;胡振球;戴穗;曾婵娟;林荣超;曾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S50/10 | 分类号: | H02S50/10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 44298 | 代理人: | 刘敏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划伤 试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电池组件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对太阳电池组件背板进行划伤试验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款可以应用于太阳电池组件背板划伤试验的设备。国内所使用的试验设备均为按照标准要求自制的。标准中仅对划伤部分给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厚度0.64±0.05mm的碳钢锯条直角断面尖端向待测组件表面施加8.9±0.5N的力,以15±3cm/s的速度划过待测表面不同位置各5次),而具体实现方法并未明确提出,目前各试验室的相关设备主要为人工牵引式或电机牵引式划伤车试验。使用人工牵引存在速度不均衡的问题,而使用电机牵引的划伤试验车则在单次测试复位时需要人工手动搬运。以上两种试验方式均操作繁琐,尤其在面对大型建筑用光伏组件的测试时,容易出现牵引线材过长、组件中心位置不易测试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划伤试验车,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人工牵引式或电机牵引式划伤试验车在对光伏组件进行试验时,存在测试死角,且所需测试时间较长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地扩大光伏组件上可进行划伤测试的面积,减少测试人员的重复劳动,降低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为编程控制划伤路线提供可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划伤试验车,,包括车架以及安装于车架上的驱动轮、转向轮、动力系统、信号接收及控制单元、转向控制器和划伤试验组件;
所述动力系统与驱动轮传动连接,信号接收及控制单元与动力系统和转向控制器电连接,转向控制器与转向轮连接;
所述划伤试验组件包括安装于车架上的支撑组件以及安装于支撑组件上的划伤刀片,所述划伤刀片沿划伤试验车的移动方向设置;
还包括一遥控器,所述遥控器与信号接收及控制单元无线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和电池舱,所述电池舱的电极与驱动电机电连接,驱动电机与驱动轮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包括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杆和附属连杆;
所述支撑杆通过螺拴枢轴连接于车架的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并通过螺母从螺栓两侧夹紧固定,所述附属连杆的一端固定于支撑杆上,附属连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划伤刀片。
进一步地,所述附属连杆上固定划伤刀片的一端还设有配重组件,所述配重组件设于划伤刀片上方,包括固定于附属连杆上的支撑平台和设置于支撑平台上的配重砝码。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和转向轮的轮胎面上设有防滑纹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划伤试验车,将划伤测试标准中规定的划伤设备与可无线遥控运动的车体相结合,摆脱了线缆对车体的束缚,实现了划伤试验的全程无线控制。本实用新型客观上扩大了光伏组件板上可进行划伤测试的面积,实现了光伏组件板的无死角划伤测试,减少了测试人员的重复劳动,降低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为编程控制划伤路线提供了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光伏组件背板划伤测试的遥控划伤试验车,其包括由不锈钢制成的车架9以及安装于车架9上的驱动轮8、转向轮7、动力系统、信号接收及控制单元1、转向控制器4和划伤试验组件。
具体地,所述车架9由前挡板、后挡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围成的框架构成。
所述动力系统与驱动轮8传动连接,用于向驱动轮8输出动力,进而驱使车架9前进或后退。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系统包括驱动电机2和电池舱3,所述电池舱3的电极与驱动电机2电连接,驱动电机2与驱动轮8传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电池舱3中使用的是充电电池,方便对大量光伏组件进行批量测试,确保了能源的可持续性。驱动电机2通过齿轮组与驱动轮8传动连接,使划伤试验车能够达到划伤测试标准中所要求的速度。
转向控制器4与转向轮7连接,用于控制转向轮7实现划伤试验车的转向动作。
所述驱动轮8和转向轮7采用加宽型防滑轮胎,以适应光伏组件正反两面聚合物表面的附着要求;轮胎面上设有防滑纹路,避免划伤试验车在光伏组件板上行走或停车时出现滑动,保证稳定的移动速度和灵敏的反应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未经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70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