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淡水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12917.6 | 申请日: | 2014-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3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李红光;唐爱国;王强;朱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N19/10 | 分类号: | F02N19/1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詹永斌 |
地址: | 64130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淡水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淡水加热装置,适用于柴油发电机组、燃气发电机组、船用主推及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应用于功率在1000 KW到2000KW的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上。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柴油发电机组、燃气发电机组或船用柴油机都需要通过机外辅助系统来保障柴油机组的正常运行,而淡水加热器是其冷却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设备。
通常情况下,发电机组的柴油机冷却水系统水温要求在30℃-40℃之间。而无论是在冬天还是夏天,普通自来水的温度都不高于20℃,这样就需要一个淡水加热装置将柴油机冷却水系统中的水温迅速升高到能够满足启动机组的温度。柴油发电机组冷却水系统内的温度会在2到4个小时上升到所需要的启机温度,这视加热器的加热功率而定。这个加热时间显得有点太长,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满足不了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淡水加热装置,可以使柴油发电机组冷却水在2小时内就可以达到其启机温度,通常情况下水温度可上升15°C到20°C,视冷却水环境温度而定。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新型淡水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控制开关箱、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与加热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控制开关箱包括设置于加热器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设置于加热器外部的控制主板以及开关组件,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主板连接,所述加热器内部设置加热盘管,加热器出水口设置单向阀。
所述加热器起到加热冷却水的作用,通过其内部的加热盘管与冷却水接触,使冷却水吸收热量而温度升高,加热功率可达25kw;所述控制开关箱可以设定加热的目标温度和临界温度、压力等,从而控制加热的开始与结束;所述循环泵是大功率电动泵,将低温水泵入加热器中进行加热;所述单向阀设定冷却水流的流向,使其无法回流。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器的进水管路或出水管路上设置压力表。通过该压力表可以直观地查看水的压力。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器出水口在设置单向阀之前先设置安全阀。所述安全阀可以测定加热器内部加热回路中的压力值,当内部水压高于安全阀的设定值时,安全阀启动,将水泻出,直至加热器内的压力恢复到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大大降低了发电机组柴油机冷却水系统的整备时间,两个小时内即可完成加热;该淡水加热器体积小、壳体内的结构简单,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整个淡水加热器部件少,可拆卸,安装调试、发运以及使用都很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标记:1为加热器,2为控制开关箱,3为循环泵,4为单向阀,5为安全阀,6为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淡水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1、控制开关箱2、循环泵3,所述循环泵3的出水口与加热器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控制开关箱2包括设置于加热器1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设置于加热器1外部的控制主板以及开关组件,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主板连接,所述加热器1内部设置加热盘管,加热器1出水口设置单向阀4。
所述加热器1的进水管路或出水管路上设置压力表6。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淡水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器1、控制开关箱2、循环泵3,所述循环泵3的出水口与加热器1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控制开关箱2包括设置于加热器1内部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设置于加热器1外部的控制主板以及开关组件,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主板连接,所述加热器1内部设置加热盘管,加热器1出水口设置单向阀4。
所述加热器1的进水管路或出水管路上设置压力表6。
所述加热器1出水口在设置单向阀4之前先设置安全阀5,如图2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129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