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堆载式现场变形模量试验仪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5949.3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52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杰;栗维;梁越;王晓龙;卢孝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00 | 分类号: | E02D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堆载式 现场 变形 试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堆载式现场变形模量试验设备。
背景技术
在工程设计中,为了取得土体的参数,往往要进行室内土工试验。但室内土工试验由于试验环境、试样状态、试样尺寸等与现场原状土样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造成室内土工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为了避免室内土工试验的上述缺点,往往需要开展现场原位试验,土工现场载荷试验是一种测定土体变形模量的现场原位试验,其相应的试验仪器就是现场变形模量试验仪。
目前,现场变形模量试验仪的加载方式主要分为堆载式加压和千斤顶式加压两种。堆载式加压通过在承压板上方堆放重物施加荷载的方式进行加压,该方式结构简单,方便控制,但工作量较大;千斤顶式加压则通过在承压板上方设置千斤顶,通过千斤顶控制出力施加荷载,该方式工作量较小但需要架设反力装置,结构较为复杂,装置安装较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准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堆载式现场变形模量试验仪,来获取土体的变形模量参数。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堆载式现场变形模量试验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堆载系统、承压系统和固定系统。
所述堆载系统包括堆载筐和钢质加载板。所述钢质加载板置于堆载筐下方。
所述承压系统包括钢质承压盒。所述钢质承压盒上端敞口。所述钢质承压盒内部填充土样。所述钢质承压盒的四个侧壁的外表面分别刚性连接第一角钢的首端、第二角钢的首端、第三角钢的首端和第四角钢的首端。所述钢质承压盒放置在原位土样上,所述钢质承压盒的下表面与原位土样接触。
所述固定系统包括第一L形钢管、第二L形钢管、第三L形钢管和第四L形钢管,以及第一位移计、第二位移计、第三位移计和第四位移计。
所述第一L形钢管、第二L形钢管、第三L形钢管和第四L形钢管分布在钢质承压盒四周。所述第一L形钢管平行部分位于第一角钢的尾端上方,所述第一L形钢管竖直部分固定在原位土样上。所述第二L形钢管平行部分位于第二角钢的尾端上方,所述第二L形钢管竖直部分固定在原位土样上。所述第三L形钢管平行部分位于第三角钢的尾端上方,所述第三L形钢管竖直部分固定在原位土样上。所述第四L形钢管平行部分位于第四角钢的尾端上方,所述第四L形钢管竖直部分固定在原位土样上。
所述第一位移计固定在第一角钢和第一L形钢管的平行部分之间。所述第二位移计固定在第二角钢和第二L形钢管的平行部分之间。所述第三位移计固定在第三角钢和第三L形钢管的平行部分之间。所述第四位移计固定在第四角钢和第四L形钢管的平行部分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堆载系统还包括钢垫板,所述钢垫板置于钢质承压盒和钢质加载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钢质承压盒内部有纵向肋板和横向肋板。纵向肋板等间距布置。横向肋板均匀布置在纵向肋板间及纵向肋板和钢质承压盒内壁间。
进一步的,钢质承压盒上的四根角钢分别垂直于角钢对应的钢质承压盒的四个侧壁。
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该堆载式现场变形模量试验仪采用钢质承压盒的形式,便于测量承压盒的竖向位移,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能保证加载过程的安全性,并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堆载式现场变形模量试验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钢质承压盒平面构造示意图。
图中:101-堆载筐,102-钢质加载板,2-钢质承压盒,103-钢垫板,201-第一角钢,202-第二角钢,203-第三角钢,204-第四角钢,205-纵向肋板,206-横向肋板,301-第一位移计,302-第二位移计,303-第三位移计,304-第四位移计,402-第二L形钢管,404-第四L形钢管,5-原位土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
一种堆载式现场变形模量试验仪,包括堆载系统、承压系统和固定系统。
所述堆载系统包括堆载筐101和钢质加载板102。所述钢质加载板102置于堆载筐101下方。所述堆载筐101用于放置重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59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命名实体库的在线知识地图
- 下一篇:一种风电场机群划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