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回路线路避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5438.1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508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良;张丽芳;高国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新虞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6 | 分类号: | H02H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王加岭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路 线路 避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安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回路线路避雷器。
背景技术
雷电是大气中自然放电现象,一般叫闪电,它的形状分为线状、带状、片状和球状,按空间位置可分为雷云之间和雷云对大地之间两类,前者发生在高空,对人类危害较小,后者为发生在雷云对大地间的落地雷,尤其是负极性落地雷,对人体和设备危害最大,是造成煤矿矿井雷击事故的主要来源。
为了防止雨季雷电对矿井安全及人员安全带来伤害,防止雷电波及井下引起瓦斯、煤尘以及火灾等灾害,经由地面架空线路引入井下的供电线路和电机车架线,必须在入口处装设防雷设备;通信线路必须在入井处装设熔断器和防雷设备。
目前,矿用通讯设备大多数既有电源又有信号的组合设备,而避雷器多为单体保护型,即只能保护通讯设备的电源或信号传输装置,若通讯设备配置较多,使用单体保护型避雷器存在很多弊端,如布线多,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成本昂贵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回路线路避雷器,体积小,成本低,采用多回路并联形式,用放电管并接于各线缆上,利用放电管的高电压击穿方式避雷,同时能保证正常电压下的信号传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回路线路避雷器,安装于线缆接线盒中,所述多回路线路避雷器包括:若干个避雷器元件,所述若干个避雷器元件并联连接,其中,每个避雷器元件的一端与被保护设备的线缆连接构成一个回路,每个避雷器元件的另一端通过共用接地线接地,所述若干个避雷器元件为放电管。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管的数量为1-48个。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回路个数有:24回路、36回路和48回路。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放电管的数量与回路的数量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回路并联形式,用放电管并接于各线缆上,利用放电管的高压击穿方式避雷,又能保证正常电压下信号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回路线路避雷器的电路图;
图2是图1所示应用场合结构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a1、避雷器元件,a2、回路,a3、井口接线盒,a4、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多回路线路避雷器,安装于线缆接线盒中,所述多回路线路避雷器包括:若干个避雷器元件a1,所述若干个避雷器元件a1并联连接,其中,每个避雷器元件a1的一端与被保护设备的线缆a4连接构成一个回路,每个避雷器元件a1的另一端通过共用接地线接地,所述若干个避雷器元件a1为放电管。
所述回路个数有:24回路、36回路和48回路,并且所述放电管的数量与所述回路a2的数量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工程为:
如图2所示,采用24回路线路避雷器,在井口接线盒a3内接线:依次将24个放电管的一端并联若干个被保护设备的连接线缆a4上,另一端通过同一条接地线接地,这样放电管与被保护设备最多构成24个独立的回路a2,当其中一个设备受雷击时,对应回路a2上的放电管将高于的电压电流流回大地。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多回路路线避雷器,并接于电缆连接的矿用通讯设备终端,用于保护终端设备,当设备被雷击时,利用放电管的放电功率将高于的电压电流流回大地,又能保证正常电压下的信号传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新虞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常熟市新虞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54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