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组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2241.2 | 申请日: | 2014-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6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林强;山中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R16/0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车辆的地板下安装电池组的结构已为人们所知。在这样的结构中,电池组例如由设置在地板下的横梁或纵梁等支撑,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电池组可被横梁或纵梁等保护。然而,这种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车体侧面受到碰撞)时,对电池组的保护不够充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电池组能够得到充分保护的电池组安装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组安装结构。该电池组安装结构用于在车辆的地板下安装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具有电池组件、和收纳该电池组件的箱体,在安装于所述地板下的所述电池组的所述箱体的车宽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固定连接着侧板,在各所述侧板上分别设置有沿车长方向延伸的加强构件。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安装结构的优点在于,当车辆侧面受到碰撞时,由于设置在电池组的车宽方向的两端的加强构件能够吸收侧面碰撞所产生的碰撞负荷。因此,传递到电池组的碰撞负荷因加强构件的吸收而减小,电池组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安装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加强构件的车长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突出于所述电池组的车长方向的两个端部。采用该结构,当车辆侧面受到碰撞时,加强构件的车长方向的端部将比电池组更先与设置在地板下的构件(例如横梁或地板通道等)发生接触,因此可 有效地防止电池组受到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应用在车辆上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面上的截面图。
图3是电池组及电气设备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的B-B面上的截面图。
图5是图3中的C-C面上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图中所示的箭头FR表示的是车长方向的前方;箭头UP表示的是车高方向的上方;箭头RH表示的是车宽方向(车体左右方向)的右方。
图1、图2表示设置在车辆1的地板下的电池组10及其周边部分的结构。车辆1为用发动机和电动发电机作为行驶动力源的混合动力汽车、或仅用电动发电机作为行驶动力源的电动汽车等。在具备这样的电动发电机的车辆1中,设置有驱动电动发电机并储蓄电动发电机所生成的电能的电池组10。电池组10具有电池组件11、和收纳电池组件11的箱体12。电池组件11例如为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安装结构中,电池组10安装于车辆1的地板下方。具体而言,电池组10的箱体12设置在,由沿车长方向设置的地板通道2和边梁3、及沿车宽方向设置的横梁5、6围成的空间内。
以下,对车辆1的地板下结构进行说明,在车辆1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地板通道2,在车辆1的车宽方向的左右两端设置有一对边梁3。左端的边梁3及右端的边梁3分别与沿车长方向排列的三个横梁4、5、6相连结。从车长方向看,设置在前侧的横梁4被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的横梁4和右边的横梁4分别被设置于边梁3与地板通道2之间;设置在中间的横梁5也被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的横梁5和右边的横梁5分别被设置于边梁3与地板通道2之间;设置在后侧的横梁6未被分割,而 是被设置于左边的边梁3与右边的边梁3之间。但是,该结构仅为车辆1的地板下结构的一例而已,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如图1及图2所示,电池组10的箱体12的前端部分与横梁5的后侧相邻配置,且箱体12的前端部分通过支架等(未图示)而被横梁5所支撑。箱体12的后端部分与横梁6的前侧相邻配置,且箱体12的后端部分通过支架7等而被横梁6所支撑。箱体12的左端部分与地板通道2的右侧相邻配置,箱体12右端部分与边梁3的左侧相邻配置。
如图2所示,在电池组10的前方设置有电气设备13。电池组10的电池组件11与电气设备13相连接。电气设备13例如包括系统主继电气、DC-DC转换器、升压转换器、及换流器等。电池组10的箱体12与收纳电气设备13的箱体14被连接为一体。即,电池组10的箱体12的前端部分与电气设备13的箱体14的后端部分通过连接部15而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22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