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组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00547.4 | 申请日: | 2014-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05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磊;刘永乐;林飞鹏;谭凯;王所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坊瑞驰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H01M2/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2737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电池组的安装装置,尤其是一种大功率铅酸蓄电池组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铅酸蓄电池组3是通过一定的连接装置实现电连接的。如图1、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铅酸蓄电池组连接装置,包括铜鼻子2、蓄电池端子1和铜制螺栓,蓄电池端子1固定在蓄电池组上,蓄电池端子1中间开设通孔5,铜鼻子2前端中间开设通孔4,铜鼻子2后端连接有铜导线条,铜制螺栓穿过所述通孔4和通孔5,将蓄电池端子1与铜鼻子2固定连接在一起。这种铅酸蓄电池组连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大的缺点,主要是由于铜鼻子2与电池端子1通过铜制螺栓的连接处,由于车辆的长期颠簸使用而松动。致使电流通过铅酸蓄电池组连接装置时因电阻变大而严重发热,最后造成燃烧的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稳固的铅酸蓄电池组连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方案解决:
一种铅酸蓄电池组连接装置,包括铜鼻子(2)、蓄电池端子(1)和铜制螺栓,蓄电池端子1固定在蓄电池上,蓄电池端子(1)中间开设通孔(5),铜鼻子(2)前端中间开设通孔(4),蓄电池端子(1)与铜鼻子(2)接触的表面设置相互配合的凹陷结构(7)和突起结构(6)。
优选的,所述相互配合的凹陷结构(7)和突起结构(6)有若干对,例如,可以是设置在三角形三个顶点位置上的三对凹陷结构和突起结构。
优选的,蓄电池端子(1)表面设置若干凹陷结构(7),铜鼻子(2)表面设置与所述蓄电池端子(1)表面的凹陷结构(7)相配合的若干突起结构(6)。或者反之,蓄电池端子(1)表面设置若干突起结构,铜鼻子(2)表面设置与所述蓄电池端子(1)表面的突起结构相配合的若干凹陷结构。
优选的,所述凹陷结构(7)等角度均匀分布在所述通孔(5)四周;所述突起结构(6)等角度均匀分布在所述通孔(4)四周,位置与所述凹陷结构(7)的位置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铅酸蓄电池组连接装置在蓄电池端子与铜鼻子接触的表面设置相互配合的凹陷和突起结构,使得蓄电池端子与铜鼻子的连接更加稳固,使大功率的铅酸蓄电池连接后,端子在稳固又安全的情况下运行, 防止车辆因端子的连接松动而发热造成燃烧,发生危险,具有结构简单,连接稳固,操作方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铅酸蓄电池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铅酸蓄电池组连接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组连接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铅酸蓄电池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其中,1、端子 2、铜鼻子 3、蓄电池组 4、通孔 5、通孔 6、突起结构 7、凹陷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一种铅酸蓄电池组连接装置,包括铜鼻子2、蓄电池端子1和铜制螺栓,蓄电池端子1固定在蓄电池组上,蓄电池端子1中间开设通孔5,铜鼻子2前端中间开设通孔4,铜鼻子2后端与铜导线条连接,蓄电池端子1与铜鼻子2接触的表面设置相互配合的凹陷结构7和突起结构6。
图4所示,使用时,所述突起结构6扣入所述凹陷结构7,凹陷结构7和突起结构6的相互配合,将铜鼻子2和蓄电池端子1连接在一起。铜制螺栓穿过所述通孔4和所述通孔5,将蓄电池端子1与铜鼻子2固定连接在一起,实现蓄电池3与其他蓄电池的电连接。
上述蓄电池端子1与铜鼻子2的这种凹陷结构7和突起结构6相互配合的结构可以是如图3所示,设置在铜导线条的一端;也可以是如图4所示,设置在铜导线条的两端。在连接若干蓄电池形成蓄电池组时,末端蓄电池上使用一端带有上述图3所示的连接装置;中间蓄电池使用如图4所示的上述两端带有凹陷结构7和突起结构6配合结构的连接装置。
所述相互配合的凹陷结构7和突起结构6可以有若干对,位置可以任意设置。例如,可以是设置在三角形三个顶点位置上的三对凹陷和突起结构。
优选的方案是,如图3所示,蓄电池端子1表面设置三个凹陷结构7,铜鼻子2表面设置与所述蓄电池端子1表面的凹陷结构7相配合的三个突起结构6。所述三个凹陷结构7相邻间隔60度均匀分布在所述通孔5四周,形成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所述突起结构6位置与所述凹陷结构7的位置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坊瑞驰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潍坊瑞驰汽车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05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液混合泡沫泵结构
- 下一篇:一种门中方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