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创腔敞开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8082.3 | 申请日: | 2014-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36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姜大朋;李昭铸;王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9/00 | 分类号: | A61M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王家印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敞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品,特别涉及一种脓肿切开后的创腔敞开器。
背景技术
皮肤或肛门周围感染后易形成脓腔,治疗时需要将脓肿切开引流,为了使脓腔尽早愈合,需要每天清洗创腔且保持创腔外口敞开通畅,而临床中经常出现创腔外口挛缩早闭的现象,需要再次切开或创口扩张,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尤其对于婴幼儿肛周脓肿的患儿,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劳动量。所以,创作出一种能够保持创腔外口敞开且可以长时间保留的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脓腔切开后换药时每次都需要清洗脓腔及填塞扩张创腔外口,临床上使用纱布等材料填塞创腔外口时经常脱落,且每次填塞时会引起患者的疼痛不适,尤其在婴幼儿病例更为明显,同时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劳动量。
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基于相关领域的研发,并经过不断测试及改良,进而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纱布填塞等方法的不足之处,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的创口敞开器,该敞开器可以在拔除固定杆后自动弹开,将创腔外口敞开且固定于局部,该敞开器可以有效保持创腔外口敞开,保持引流通畅,可以长时间不更换,减少每次换药时患者的疼痛感,尤其适用于婴幼儿肛周脓肿切开后,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量。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创腔敞开器,其包括:
两个弹性圈,每个弹性圈均由具有弹性的导丝卷曲而成,每个弹性圈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孔;
一根固定杆,所述的固定杆的两端能够分别穿设于两个弹性圈的固定孔中且从固定孔中拔出;以及
透明膜,两个弹性圈由所述的透明膜包覆,透明膜的表面分布有多个透气孔。
所述的创腔敞开器,其中,两个弹性圈之间的间距小于固定杆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将创腔外口敞开且固定于局部,进而有效保持创腔外口敞开,保持引流通畅。另外,敞开器本身的透明膜上设有透气孔,可以使创腔内的渗液流出。敞开器可以长时间不更换,减少每次创腔清洗时患者的疼痛感,尤其适用于婴幼儿肛周脓肿切开后,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量,便于推广应用。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创腔敞开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弹性圈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固定杆拔除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固定杆拔除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弹性圈;11-固定孔;2-透明膜;21-透气孔;3-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的使用目的与功效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现举出较佳可行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所示,详述如下: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弹性圈的结构图、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固定杆拔除前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固定杆拔除后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创腔敞开器包括:两个弹性圈1、透明膜2以及一根固定杆3。
当然,弹性圈1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并不以此为限。
所述的弹性圈1由具有弹性的导丝卷曲而成,弹性圈1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有固定孔11,供固定杆3穿设固定。
该固定杆3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弹性圈1的固定孔11中,使得两个弹性圈1之间的间距小于固定杆3的长度。两个弹性圈1由所述的透明膜2包覆,透明膜2的表面分布有多个透气孔21。
特别是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是将其中一个弹性圈1罩覆于创腔外口处,当拔出固定杆3后,弹性圈1经过弹性变形,使其直径增大,从而能够紧贴固定于创腔外口处,且创口缘分泌物可以自透明膜2表面的透气孔21排出。
因此,可以长时间不更换创腔敞开器,同时达到创腔敞开的目的,防止创口挛缩闭合,这样医务人员在创腔换药时可以快速清洗及填塞创腔,不但减轻了患者痛苦,尤其对于婴幼儿肛周脓肿切开后的患儿更具有意义,同时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量,便于推广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创腔敞开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与范围之内可对其进行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是它们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80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