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防水结构的排线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3038.3 | 申请日: | 2014-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2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罗会雄;汪光宇;候文宇;干倓;刘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丰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77 | 分类号: | H01R12/77;H01R13/5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新苏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221 | 代理人: | 杨晓东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防水 结构 排线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用排线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有防水结构的排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多根线缆并排排列在一起,即为N芯排线(N为并排线缆的根数,N〉1),在对这类多芯排线并接时,需要用到排线连接器。现有的排线连接器通常包括主体、设置于主体内的端子、以及底部的盖体,所述主体顶部设有与端子位置相适应的插入孔,供并联端插头插入电连接,主体底部开口,与所述盖体配合构成容线槽,待连接的排线设于其中,所述端子与排线内的金属线电连接。在此连接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电接触,同时需注意防水问题,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主体的顶部插入孔外缘会套设防水胶圈,以避免水渗入插入孔内,导致漏电短路的危险。然而,在主体底部与盖体构成的容线槽内,也同样存在需要防水的问题,仅仅依靠压紧方式的组装无法完全保证防水性,必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防水结构的排线连接器,通过连接结构的改良,提高了防水效果,使用安全性能得到提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防水结构的排线连接器,包括主体、设置于主体内的端子、以及位于所述主体底部的盖体,所述主体顶部设有与端子位置相适应的插入孔,所述主体底部开口,与所述盖体配合构成容线空腔,待连接的排线贯穿该容线空腔,所述端子与所述待连接的排线内的金属线电连接,所述主体底部的开口处,与所述待连接的排线之间设有防水垫片,所述防水垫片对应所述端子处设有通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体通常为母端T型引出端口,在主体底部的开口处增设防水垫片,提高母端与排线连接处的防水性,避免水渗入而影响到电连接性。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防水垫片的两侧边缘延伸至所述主体底部开口的外侧,单边延伸值至少为2㎜,使得防水垫片略大于主体,保证密封防水性。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防水垫片的厚度为1㎜~3㎜,由硅胶密封圈构成。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主体底部的开口与所述盖体卡合连接,所述主体底部的开口位于所述容线空腔的腔壁上开设有卡合孔,所述盖体上设有与该卡合孔配合的弹性突扣。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本实用新型中在主体底部的开口处增设防水垫片,提高主体与排线空腔内排线之间的防水性,避免水渗入连接处而影响电连接性,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主体与防水垫片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主体;2、端子;3、盖体;4、插入孔;5、排线;6、容线空腔;7、开口;8、防水垫片;9、通孔;10、卡合孔;11、弹性凸扣;12、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3所示,一种带有防水结构的排线连接器,包括主体1、设置于主体1内的端子2、以及位于所述主体1底部的盖体3,所述主体1顶部设有与端子2位置相适应的插入孔4,所述主体1底部开口7,与所述盖体配合构成容线空腔6,待连接的排线5贯穿该容线空腔6,所述端子2与所述待连接的排线5内的金属线电连接,所述主体1底部的开口7处,与所述待连接的排线5之间设有防水垫片8,所述防水垫片8对应所述端子2处设有通孔9。
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为一母端T型引出口,所述防水垫片8的两侧边缘延伸至所述主体1底部的开口7外侧,即防水垫片8略宽于母端的宽度,单边延伸值为3㎜,所述防水垫片8的厚度为1.5㎜,由硅胶密封圈构成。
如图3所示,所述主体1底部的开口7与所述盖体3卡合连接,所述主体1底部的开口7位于所述容线空腔6的腔壁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卡合孔10,所述盖体3上设有与该卡合孔10配合的弹性凸扣11,沿腔壁的内侧设有导向槽12,当盖体3盖合时,弹性凸扣11沿导向槽12滑入卡合孔10内,实现卡合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丰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丰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30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防报警系统失灵的后车厢报警装置
- 下一篇:可调整高度的汽车安全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