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铸铜覆钢接地体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90900.5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44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王育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敬道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018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铸铜 接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地体,特别涉及一种连铸铜覆钢接地体。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电网接地体材料主要有镀锌扁钢、铜缆或铜排、镀铜钢棒钢缆、铜包钢棒材等,在经济技术综合性能上均存在缺陷:
镀锌扁钢耐腐蚀性能一般,每10年需重新改造敷设,并且极限通流能力较低;铜缆或铜排具有较好的通流性能,但在我国铜属于稀缺资源,建设造价很高;镀铜钢棒钢缆由于技术工艺条件限制,镀铜层一般不超过0.3mm,容易受外力影响破损,影响耐腐蚀性能,通流能力一般;铜包钢棒材由于制作工艺限制,在表面附着力上存在明显缺陷,不能满足长寿命耐腐蚀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接地体材料通流能力差、耐腐蚀性能差、表面附着力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连铸铜覆钢接地体,其具有良好的通流能力,耐腐蚀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具备较好的经济性,为国内电网、企事业单位电力建设提供性价比优良的接地体材料。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铸铜覆钢接地体,具有碳素钢内芯,碳素钢内芯为圆柱形,碳素钢内芯外表面连铸一层铜合金层,铜合金层的厚度为0.8mm。
所述的碳素钢内芯的直径为13.2mm或17.2mm,即整个连铸铜覆钢接地体的成品直径分为14mm、18mm两种规格。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借鉴国际先进的火泥熔接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现在碳素钢棒表面均匀敷设熔化的铜合金,形成附着力良好的铜合金层,生产的连铸铜覆钢接地体表面铜层平均厚度达到0.8mm,具备良好的通流性能、耐腐蚀性能,并充分符合我国国情,具备较好的经济性,为国内电网、企事业单位电力建设提供性价比优良的接地体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碳素钢内芯,2、铜合金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连铸铜覆钢接地体,具有碳素钢内芯1,碳素钢内芯1为圆柱形,碳素钢内芯1外表面连铸一层铜合金层2,铜合金层2的厚度为0.8mm,碳素钢内芯1的直径为13.2mm或17.2mm,即整个连铸铜覆钢接地体的成品直径分为14mm、18mm两种规格。
本产品的生产原料选择,主要包括选择导电率适合的碳素钢棒材作为内芯,以及优质电解铜型材作为外包层;
本产品配置了全套生产检验设备,主要包括碳素钢棒材冷拉拔设备、碳素钢棒材表面除锈清洗设备、碳素钢棒材校直设备、工频电炉成套设备、成品棒材剪切设备、铜层厚度检测设备、成品表面再处理设备、检验包装设备等;
本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为:碳素钢棒材通过冷拉拔,达到后续生产所需直径要求;通过清洗设备对碳素钢棒材进行表面清洗;通过专用设备对上述棒材进行校直;使用工频电炉熔化铜合金,并让预处理后的碳素钢棒材穿越熔化的铜合金溶液,经过专用磨具定型冷却,形成铜覆钢接地体;产品生产完成后按标准长度进行剪切、检验、表面处理,最终包装为成品。
对本产品进行试验看是否符合要求。
首先是弯曲试验,接地提试样在高温下夹紧虎钳上,在距钳口40倍试样直径处,用力使试样弯曲30°,折角外缘没有破裂现象,内缘没有有明显的裂纹,符合标准要求。
其次是附着力试验,将接地提长度为450mm的试样的一端削45°倒角,打入比试样直径小1.00mm虎钳钳口,以便削去足够的铜层,充分露出棒芯,虎钳钳口咬口处允许出现剥落铜合金层,而其余部分铜合金与钢芯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剥离现象,符合标准要求。
本发明创造的关键技术点为将火泥熔接技术的原理运用到复合型接地体的生产工艺中,使得表层铜合金与内部碳素钢棒材在100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附着力,并充分利用铜合金的优良导电性能,具备较好的通流能力,很好地满足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自我研发先进工艺的倡导,提供了一种性价比优良的电网建设用接地体材料。目前在国内,铜合金表面连铸工艺属首创,尚无其他类似工艺可以取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敬道电气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敬道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909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