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磁悬浮飞轮储能设备电机定子冷却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8030.8 | 申请日: | 2014-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4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胡震;徐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振江钢结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20 | 分类号: | H02K1/20 |
代理公司: | 江阴大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7 | 代理人: | 赵贵春 |
地址: | 214400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悬浮 飞轮 设备 电机 定子 冷却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悬浮飞轮储能设备电机定子冷却组件。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磁悬浮飞轮储能装置,又称为磁悬浮飞轮电池,是利用高速旋转地飞轮储存能量,它以其高比功率、高比能量、充电快、寿命长和无化学污染等特点正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在国外己用于汽车、火车、航天、航空等军用和民用行业。我国的磁悬浮飞轮储能事业也在快速的发展中,其中飞轮储能中的电机冷却是一个急待攻克的难题。现有技术中急需一种冷却性能良好的磁悬浮飞轮储能设备电机定子冷却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冷却性能良好的磁悬浮飞轮储能设备电机定子冷却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磁悬浮飞轮储能设备电机定子冷却组件,包括定子本体和螺旋围绕在定子本体外壁上的冷却管组件,所述冷却管组件包括入水口、出水口和冷却管。通过在定子本体外壁上设置冷却管组件可以很好的将电机定子上的热量及时带走,有效的保证电机定子的工作温度。
作为优选地,所述冷却管组件包括正循环冷却管组件,所述正循环冷却管组件包括正循环管体、正循环入水口和正循环出水口,所述正循环管体从下而上螺旋包裹于定子本体外壁,正循环入水口和正循环出水口依次设置在定子本体下部和上部并与正循环管体连通。这样的设计是对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作为优选地,所述冷却管组件还包括逆循环冷却管组件,所述逆循环冷却管组件包括逆循环管体、逆循环入水口和逆循环出水口,所述逆循环管体从上而下螺旋包裹于定子本体外壁,逆循环入水口和逆循环出水口依次设置在定子本体上部和下部并与逆循环管体连通。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冷却更加优化,为了提高冷却效果可能会将冷却管的直径缩小以提高冷却管与电机定子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热交换率,但是这样容易导致冷却管内的水在未到达出水口就气化,所以将冷却管设置为正负循环方式可以提高热交换效果,避免气化。
作为优选地,正循环管体和逆循环管体交错设置。这样的设计是对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定子外壁上设置冷却管组件可以很好的将电机定子上的热量及时带走,有效的保证电机定子的工作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定子本体;2、正循环管体;3、正循环入水口;4、正循环出水口;5、逆循环管体;6、逆循环入水口;7、逆循环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磁悬浮飞轮储能设备电机定子冷却组件,包括定子本体1和螺旋围绕在定子本体1外壁上的冷却管组件,所述冷却管组件包括入水口、出水口和冷却管。
所述冷却管组件包括正循环冷却管组件,所述正循环冷却管组件包括正循环管体2、正循环入水口3和正循环出水口4,所述正循环管体2从下而上螺旋包裹于定子本体1外壁,正循环入水口3和正循环出水口4依次设置在定子本体1下部和上部并与正循环管体2连通。
所述冷却管组件还包括逆循环冷却管组件,所述逆循环冷却管组件包括逆循环管体5、逆循环入水口6和逆循环出水口7,所述逆循环管体5从上而下螺旋包裹于定子本体1外壁,逆循环入水口6和逆循环出水口7依次设置在定子本体1上部和下部并与逆循环管体5连通。
正循环管体2和逆循环管体5交错设置。
使用时,正循环管体2内的冷却水从下而上循环冷却,逆循环管体5内的冷却水从下而上循环冷却,这种双向循环冷却方式可以保证较高的冷却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振江钢结构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振江钢结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80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