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鼻内镜鼻腔泪囊切开刀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3460.0 | 申请日: | 2014-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9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薛涛;乔莉;邱建华;陈福权;石照辉;单伯仪;陈晓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3211 | 分类号: | A61B17/3211;A61B17/24;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3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鼻内镜 鼻腔 切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是一种新型的带负压吸引辅助的鼻内镜鼻腔泪囊切开刀,主要应用于经鼻内窥镜下的鼻腔泪囊吻合术。
背景技术
由于鼻内镜发展迅速,经鼻内镜治疗慢性泪囊炎已成为鼻眼相关外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传统鼻外泪囊鼻腔吻合术相比,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经鼻内镜泪囊鼻腔吻合术有效避免了面部瘢痕,无需切断内眦韧带,对泪囊的损伤小且保留了泪囊的泪液泵功能,使泪液以近似生理的方式排出。②可同时处理鼻腔鼻窦疾病或解剖异常等因素如鼻窦炎、鼻息肉、泡性中鼻甲以及鼻中隔偏曲等,去除病因,增加手术成功率,消除了术后复发的隐患。③在鼻内窥镜下能准确无误地进行手术,并直接观察骨孔的位置、大小及开口情况,不影响美容,出血少,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无并发症。④手术便捷,入路短。泪囊内侧壁与中鼻道前端仅有一薄骨相隔,故缩短了手术时间。⑤损伤少,患者痛苦小,术后反应轻,鼻腔无需填塞。⑥可双眼同时手术。⑦手术适应证较宽,对于常规手术失败的病例仍然有效。
但由于鼻腔的空间狭小,同传统鼻外进路手术相比,操作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切开泪囊鼻腔侧粘膜时,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手术经验不足的医生操作时,常会造成一定的并发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将传统泪囊切开刀与负压吸引进行结合,方便操作的新型泪囊刀。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鼻内镜鼻腔泪囊切开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刀头(1)、刀柄(3)和吸引器接头(5),所述刀头(1)外缘设有刀刃,所述的刀头(1)为镰刀状,弧度为长度为8mm,所述刀头(1)与刀柄(3)连接处形成钝角,钝角为155°,所述刀柄(3)含有中空的管腔(4),刀柄后端设置有吸引器接头(5),用来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所述的刀柄(3)上设置有防滑层(6),所述刀头(1)上设置有负压吸引口(2),负压吸引口(2)通过嵌在刀柄内的管腔(4)与吸引器接头(5)连接,所述的刀柄(3)和刀头(1)整体铸造而成,全长170mm。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将负压吸引与传统泪囊刀结合,结构合理,操作简便,手术时负压吸引吸住泪囊内侧粘膜,方便切开,减少手术并发症,省时省力,减少了医务工作人员的手术难度,降低了手术风险2、与其他带有负压吸引的切开相比,整个装置细小,刀头的弧度适合,特别适合在鼻腔狭小的环境下操作;3、刀柄设置防滑层有效防止手术操作时打滑,方便手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鼻内镜鼻腔泪囊切开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刀头;2为负压吸引口;3为刀柄;4为管腔;5为吸引器接头;6为防滑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及其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鼻内镜鼻腔泪囊切开刀,包括刀头(1)、刀柄(3)和吸引器接头(5),所述刀头(1)外缘设有刀刃,所述刀头(1)与刀柄(3)连接处形成钝角,所述刀柄(3)含有中空的管腔(4),刀柄后端设置有吸引器接头(5),用来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所述刀头(1)上设置有负压吸引口(2),负压吸引口(2)通过嵌在刀柄内的管腔(4)与吸引器接头(5)连接。
刀头(1)为镰刀状,弧度为长度为8mm,刀头(1)与刀柄(3)连接处形成钝角为155°,刀柄(3)上设置有防滑层(6),刀柄(3)和刀头(1)整体铸造而成,泪囊切开刀全长170mm。
上述所述的鼻内镜鼻腔泪囊切开刀整个装置细小,刀头弧度以及与刀柄形成的钝角特别适合在鼻腔狭小的环境下操作,手术时通过负压吸引吸住泪囊内侧粘膜,方便切开,减少了医务工作人员的手术难度,降低了手术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34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