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品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1840.0 | 申请日: | 2014-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7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成泗;许史安;陈泉锋;陈建锋;马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9/04 | 分类号: | B32B9/04;B32B27/02;B32B27/12;B32B17/02;B32B17/10;B32B17/12;B32B7/12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315336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能 纤维 增强 复合材料 产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性能纤维为基材的高强度、耐冲击、轻质复合材料产品。
背景技术
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它是一种当今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领域中的先进复合材料。它具有材质轻、强度大、模量高、耐腐蚀性强、抗冲击韧性好等优异性能。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已被军工、石油、化工、船舶、矿山、环保、食品及压力容器等领域广泛应用。当前公众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产品,大体有四类:
1.通过铜铝合金层和碳纤维材料交替复合而成的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层。
2.通过碳纤维增强体和泡沫芯材、环氧树脂体系进行调配,用RTM成型工艺,固化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
3.将玻璃纤维布浸涂不饱和聚酯树脂,通过手糊与模压固化定型的一种复合玻璃钢板材。
4.两面外层由玻璃制成,中层是混合层,混合层由树脂和珍珠岩或陶粒混合而成;通过以上结构制成一种复合型板材。
以上复合层结构的产品,各有各的特点,但在上述工业领域中还缺少一种集各优点于一身的复合材料产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多种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材的结构件产品,提高现有产品的性能,增加了本领域的新品种。
本实用新型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品,为层状结构,由一层碳纤维织物层、一层高强聚乙烯纤维织物层、两层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组成,各层间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层粘合成一体。
所述的碳纤维织物层、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和高强聚乙烯纤维织物层,各层的厚度在0.5-1.5mm之间。
所述的层状结构从上至下由碳纤维织物层、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高强聚乙烯纤维织物层和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组成;各层间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层粘合成一体。
所述的另一种层状结构从上至下由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碳纤维织物层、高强聚乙烯纤维织物层和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组成,各层间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层粘合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为当今节能减排领域应用的新产品,其材质轻,抗弯曲应力强,弹性模量高,耐高温,成本低廉。复合材料的强度高,抗冲击韧性强,并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功能。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军工、石油、化工、船舶、矿山、环保、食品及压力容器等广泛的领域,尤其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壳体结构件及航空周转箱、铁路集装箱、海运集装箱等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碳纤维织物层,2是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3是高强聚乙烯纤维织物层,4是不饱和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层状结构的产品。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由一层碳纤维织物层1、一层高强聚乙烯纤维织物层3、两层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2组成,各层间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层4粘合成一体。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其结构从上至下由碳纤维织物层1、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2、高强聚乙烯纤维织物层3和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2组成,各层间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层4粘合成一体。
图2是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其结构从上至下由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2、碳纤维织物层1、高强聚乙烯纤维织物层3和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2组成,各层间由不饱和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层4粘合成一体。
上述碳纤维织物层1、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层2和高强聚乙烯纤维织物层3各层的厚度在0.5-1.5mm之间。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碳纤维织物、高强聚乙烯纤维织物、高强玻璃纤维织物均为现有的产品;本实用新型由不饱和聚酯或环氧树脂通过真空辅助成型或RTM成型工艺(树脂模塑传递成型工艺),制备出的高性能纤维增强先进复合材料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大盛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18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