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铁芯的安装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71237.4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23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付冠东;陈顺东;杨大庆;丁传记;刘超;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28 | 分类号: | H02K1/28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5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永磁 同步电动机 转子 安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永磁同步电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铁芯的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是实现整车驱动性能的关键。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以其高效、高控制精度、高转矩密度和良好的转矩平衡性,以及低振动、噪声的特点受到国内外电动汽车界的高度重视,是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理想选择。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定子与普通感应电动机基本相同,由三相绕组及铁芯构成,主要包括硅钢冲片、三相对称绕组、机壳以及端盖等部分。三相对称绕组通入时间上对称的三相电流就可以产生一个圆形的空间旋转磁场。转子采用永磁材料组成,如铷铁硼等。因为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的磁路是由永磁体提供,所以其转子尺寸和异步电动机有很大的区别。一般设计时,转子内孔取值较大。对于车用驱动电动机,重量也是一项重要指标。转子轴的设计对电动机重量有很大影响。更重要的是,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齿槽转矩的指标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性能影响也较大。一般制造时采用定子斜槽或转子斜极的方式改善齿槽转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铁芯的安装支架,该支架不仅能有效减少转子铁芯材料用量,减轻转子重量,还能实现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斜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铁芯安装支架,包括电动机输出轴、与电动机输出轴外圆周固定相连的过渡盘和与过渡盘外圆周固定相连的套筒轴。所述的套筒轴两端设有用于安装转子铁芯压板的止口,且外圆周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子铁芯的键槽。
所述的电动机输出轴上设有用于安装过渡盘的台阶,所述的过渡盘与电动机输出轴上的台阶焊接相连。
所述的过渡盘为圆盘,过渡圆盘上设有沿圆周均匀分布的通风孔。
所述的套筒轴与过渡盘焊接相连。
所述键槽长度为套筒轴长度的1/2,且两个键槽沿套筒轴圆周方向夹角为1°~5°。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动机输出轴中间部位两端的圆周外侧焊接两个过渡盘,再在过渡盘的圆周外侧焊接上套筒轴,能够有效减少转子铁芯的材料用量,进而减轻转子重量,提高电动机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套筒轴圆周外侧设置两个具有一定夹角的键槽,能够实现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斜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过渡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套筒轴上两键槽夹角示意图。
其中:
1、电动机输出轴,2、过渡盘,3、套筒轴,4、键槽,21、通风孔,31、用于安装转子铁芯压板的止口, 41、第一键槽,42、第二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铁芯安装支架,包括电动机输出轴1、与电动机输出轴1外圆周固定相连的过渡盘2和与过渡盘2外圆周固定相连的套筒轴3。所述的电动机输出轴1上设有用于安装过渡盘的台阶,所述的过渡盘2与电动机输出轴1上的台阶焊接相连。如图2所示,所述的过渡盘2为圆盘,过渡圆盘上设有沿圆周均匀分布的通风孔21。
具体地说,通过两个过渡盘的衔接作用,不仅能够使套筒轴和电动机输出轴固定相连,还能够大大减少转子铁芯的材料用量,减轻转子的重量,提高电动机性能。此外,通过在过渡圆盘圆周上设置均匀分布的通风孔21,能够在起到过渡圆盘连接作用的同时,实现转子重量的二次减轻,进一步提高电动机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的套筒轴3与过渡盘2焊接相连。所述的套筒轴3两端设有用于安装转子铁芯压板的止口31,且外圆周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子铁芯的键槽4。
更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键槽长度为套筒轴长度的1/2,且两个键槽第一键槽41和第二键槽42沿套筒轴圆周方向夹角为1°~5°。优选的,两个键槽41和42沿套筒轴圆周方向的夹角θ为3°。通过在套筒轴圆周上设置具有一定夹角和一定长度的两个键槽,能够实现永磁同步电动机斜极。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712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