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向行程敏感可调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9847.0 | 申请日: | 2014-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77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程超;刘春雁;张延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F16F9/19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行程 敏感 可调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行程敏感可调减振器,属于重型牵引车平顺性实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车辆的悬架系统作用是衰减振动和冲击,悬架中的减振器负责消耗振动能量并衰减振动幅度。机械式减振器主要通过活塞运动,产生油液的流动,通过油液之间的相互摩擦消耗振动能量。由于油液摩擦产生的力与速度有关,即速度敏感。车辆在不同工况下行驶时,悬架的运动规律不同,对减振器阻尼系数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国内外对阻尼可调式减振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开发出了多种类型的阻尼可调减振器。
经专利文献检索,例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068948Y,公告日2008.06.04,申请号200720094130.1,申请日2007.05.26,申请人吉林大学,名称为“阻尼可调减振器”,该申请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阻尼可调减振器,虽然能通过减振器的旁通阀调节减振器的阻尼力,但由于只有一组调节装置,调节过程同时影响减振器的拉伸行程阻尼力和压缩行程阻尼力,无法做到减振器双向行程的单独灵活调节,很难准确获得理想的减振器阻尼特性。
车辆在不同行驶工况下,减振器的特性不能只使用速度进行区分:当车辆驶过不平路面时,主要是高频率的小幅振动,所需减振器阻尼系数较小;而当车辆转向或制动加速时,主要是低频大幅度振动,所需减振器阻尼系数较大。但由于减振器的速度同时受到振动幅值和频率影响,当进行高频率小振幅振动和低频率大振幅振动时,振动速度并没有明显区别,因此只对速度敏感的减振器很难满足对车辆各工况的要求。为达到要求,应使减振器对活塞的行程敏感。
国内外对行程敏感减振器进行了一些研究。经专利文件检索,例如,中国专利公告号102032308A,公告日2011.04.27,申请号201010552262.0,申请日2010.11.19,申请人重庆大学,名称为“可变阻尼减振器”,该申请技术方案所述的减振器,通过在减振器工作钢管壁上钻有一定数量的圆孔,使活塞在通过圆孔附近时产生与其他位置不相同的阻尼力,从而实现减振器阻尼最行程的敏感。但该方案中阻尼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塞在工作缸中的绝对位置,当车辆载荷改变(特别是对于商用车),悬架平衡位置发生变化时,该减振器的阻尼特性将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而本专利的减振器对行程敏感,解决了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行程敏感可调减振器,其可以实现低速下小行程运动时的阻尼特性调节,并可以自由调节小行程与大行程工作点的分界位置以及大小行程过渡区域处的阻尼特性;不同行程对应有不同的阻尼特性,即减振器具有行程敏感特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双向行程敏感可调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减震器活塞总成位于储油缸主体内部,储油缸主体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分为减振器上端盖,为减震器活塞总成导向,中部分为缸筒结构,下部分为储油缸底座,弹簧阀片套在减震器活塞总成下端,储油缸主体缸体内底部有布置有活塞缸底压缩片,拉伸旁通阀通过管路与活塞缸主体上段的减振器上端盖连接,压缩旁通阀通过管路与储油缸主体下段的储油缸底座连接,旁通阀体中心位置有一横向通孔通过管路与储油缸主体中段缸筒偏下位置连接,拉伸旁通阀活塞位于拉伸旁通阀内部的管路接口的一端并将拉伸旁通阀的腔体密封,拉伸行程活塞挺柱位于拉伸旁通阀内部的另一端,拉伸行程活塞挺柱通过拉伸旁通阀弹簧支撑拉伸旁通阀活塞,在旁通阀体中心加工有旁通阀连通孔将拉伸旁通阀和压缩旁通阀的内部腔体相连,并与旁通阀体中心通孔相通;压缩旁通阀活塞位于压缩旁通阀内部的管路接口的一端将压缩旁通阀的腔体密封,压缩行程活塞挺柱位于压缩旁通阀内部的另一端,压缩行程活塞挺柱通过压缩旁通阀弹簧支撑压缩旁通阀活塞。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其仅在减振器外添加一个旁通阀系,结构改动小,安装布置方便,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在试验样车上进行了采用双向行程敏感可调减振器的平顺性试验,试验效果良好,验证了此种减振器对改善车辆的平顺性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98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丰胸半球体
- 下一篇:一种用于康复器的恒力加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