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管型太阳能集热与溶液再生一体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65793.0 | 申请日: | 2014-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4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蔡强;周继瑞;姚云鹏;武进雷;陶辉;于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22 | 分类号: | B01D1/22;B01D1/30;F24J2/3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王晶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太阳能 溶液 再生 一体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热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管型太阳能集热与溶液再生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溶液除湿作为一种新型的除湿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空气的含湿量,已经成为空气调节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溶液再生设备是溶液除湿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状况、效率与初投资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与经济性。由于再生需要消耗大量热量,利用太阳能进行溶液再生可以大幅降低溶液除湿系统的常规能耗,提高系统的经济性和节能性。已有的太阳能溶液再生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利用常规的太阳能集热装置生产出热水,间接加热溶液实现再生,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系统较为复杂,再生的效果有所降低;二是将再生器与太阳能集热装置结合在一起,目前一般采用平板型太阳能溶液再生器。平板型太阳能溶液再生器具有采光面积大、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等优点,但是由于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与溶液再生器组装在一起,再生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容易凝结在玻璃盖板的内表面上,使得热效率和溶液的再生效率降低。太阳能真空管具有集热温度高、效率高等优点,在我国获得广泛应用,并且热管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高效传热元件,具有较高的传热性能,热管换热器已逐渐与太阳能结合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与热管结合开发一种新的溶液再生器,将太阳能集热装置与溶液再生器分开组合,避免水蒸气凝结在玻璃盖板上造成效率降低问题,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以及溶液再生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提供一种热管型太阳能集热与溶液再生一体化装置,目的是克服已有的太阳能溶液再生系统的不足,提高太阳能的热效率以及溶液再生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热管型太阳能集热与溶液再生一体化装置,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溶液再生段、热管,其特点是:热管由蒸发段、冷凝段、绝热段组成,热管的蒸发段置于斜向放置的太阳能集热装置内部,热管的冷凝段焊接于溶液再生段底部;热管的绝热段呈圆弧形向后侧上方倾斜;溶液再生段与热管冷凝段倾角一致,并组装在一起,溶液再生段的上端设有分液槽,下端设有集液槽,在分液槽和集液槽的侧面分别设置溶液进出口。
溶液再生段外部包有隔层和保温层,溶液再生段底部内表面设有凹凸面。分液槽上设有分液孔,且分液孔横向排列,均匀分布在溶液再生段底部的凹凸面上端。溶液再生段上、下端分别设有空气出口和空气进口。太阳能集热装置可以为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和真空玻璃管型太阳能集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利用太阳能再生溶液,节省了常规热源的消耗。
将太阳能集热装置与溶液再生段结合为一体,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保证了溶液再生后的浓度。
溶液再生段的溶液流道采用凹凸面,并且有一定的坡度,使得溶液能够缓慢的自然向下流,溶液在微流道的表面形成液膜,沿着凹凸面斜向下流动,使得溶液能够充分的吸收热量,提高了系统的性能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剖视图;
图3是再生段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是热管形状示意图;
图5是真空玻璃管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示意图;
图6是平板型太阳能集热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 ,一种热管型太阳能集热与溶液再生一体化装置,由太阳能集热装置7、溶液再生段4和热管3组成。
溶液再生段包括空气出口1、稀溶液进液管2、空气进口5、浓溶液出液管6、分液孔8、分液槽9、集液槽10、凹凸面11。
热管3包括蒸发段、冷凝段、绝热段,热管蒸发段置于斜向放置的太阳能集热装置7内部,作为整个装置的集热段用来吸收太阳能;热管3的冷凝段焊接于溶液再生段4底部;热管3的绝热段呈圆弧形向后侧上方倾斜;溶液再生段4与热管3的冷凝段倾角一致,并组装在一起,溶液再生段4外部包有隔层和保温层12,溶液再生段4的上端设有分液槽9,下端设有集液槽10,底部内表面设计为凹凸面11,有利于热交换;溶液再生段4上、下端分别设有空气出口1和空气进口5,与大气相通,在分液槽9和集液槽10的侧面分别设置溶液进、出口。溶液进、出口分别通过稀溶液进液管2和浓溶液出液管6与分液槽9和集液槽10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657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