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双座式车把手连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6481.3 | 申请日: | 2014-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6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永光 |
主分类号: | B62K21/12 | 分类号: | B62K21/12;B62J11/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中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3 | 代理人: | 薛家驹;张伶俐 |
地址: | 中国香港新界屯门屯***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行车 双座 车把 连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至少两个固定座体的自行车把手双座体机构。
背景技术
众知自行车具有低碳环保的效果,给人们能够自由舒畅的骑驶,特别在汽车的日益增多的环境下,无论是日常上下班或是休闲游乐,都离不开自行车的辅助。另外,自行车具有成本低,轻巧、随停随走的优点,深受骑车者的青睐,因此,骑自行车作长途驾游,甚至骑自行车游历世界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说法了。
自行车把手是控制行驶方向以及平行车体的重要部件之一,传统的把手如图1所示,车把杆1’上设有用于固定把手2’的固定座3’,把手2’通常设置为单个。而且,该把手2’主要是固定形状的设置,也就是说,人们一旦长时间的骑驶自行车,就会使背部、臂膀、颈椎等部位疲劳,此时需要骑车者停车作息,使身体血液循环,以免上述部位的过分疲劳。再者,车把杆1’上缺少放置录像机、相机的座体,阻碍人们随时抓拍精彩的瞬间景像。
当然地,单一把手主要是让人们的上身部位长时间的固定一个姿势而引起的,如若能适时调整姿势,如背部脊椎的弯曲度、颈椎的下弯度等,都能有效的抒缓疲劳之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双座式车把手连杆,其目的在于为骑车者随时调整骑车姿势或放置相机等物品之用。
对此,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种自行车双座式车把手连杆,其包括杆体,该杆体的一端设有可安装车把手的座体,另一端设有安装转轴的连接头,其特征在于,座体与连接头之间设有用于安装副把手或载物座的副座体。
所述副座体包括底座及与该底座相配安装的压座,该压座装配于底座上形成穿接孔。
所述穿接孔内安装固定副把手。
所述副把手为直管形把手或蝴蝶形把手。
所述底座上通过螺丝钉固定载物座。
所述载物座通过一支撑管固定,该支撑管的另一端装配于穿接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增设副把手,减少人们握持把手装置时颈脊、臂膀、背部的下弯角度,从而供人们在踩踏自行车时随时选择把手,从而抒缓上身部的疲劳,另外,副把手根据需要可更换为载物盒,可装载手机、相机或记事本等物品。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自行车的单一把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为副座体安装副把手的立体图。
图4为副座体安装载物座的立体图。
图5为载物座通过支撑管安装于副座体内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描述,如图2所示出安装在自行车的,具有控制前轮方向的转轴上,其包括杆体1,该杆体1的一端设有可安装车把手的座体2,另一端设有安装转轴的连接头3,所述座体2与连接头3之间设有副座体6,该副座体6包括底座61及与该底座61相配安装的压座62,该压座62装配于底座61上形成穿接孔63,按本实施方式来说,压座62通过螺丝钉安装到底座61上。
如图3所示,所述副座体6可用于安装副把手4,所述穿接孔63内安装固定副把手4,且该副把手4为直管形把手或蝴蝶形把手,安装副把手4的作用在于供骑车者调整腰椎弯曲角度,避免腰椎的长时间固定同一姿势出现的疲劳问题。副把手4的截面可以是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形状,穿接孔63的形状与副把手4相配。
如图4所示,所述副座体6安装一载物座5,具体来说,是载物座5通过螺丝钉固定在底座61上,该载物座5的作用为装载手机、相机或记事本等物品之用。因此,是否安装副把手4或者载物座5这具体视骑车者的需要而选择。
当然地,该载物座5可以如图5所示,载物座5通过一支撑管51固定,该支撑管51的另一端装配于穿接孔63内。
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副座体6的数量,它可以是两个或三个副座体的结构,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副座体6的数量为两个时,即可把副把手4和载物座5同时安装到杆体1上。
因此,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效果较好的具体实施方式,凡与本结构相同或等同的自行车双座式车把手连杆,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永光,未经黄永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64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