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包封电缆接头或开口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3735.6 | 申请日: | 2014-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2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文忠 |
主分类号: | H02G15/08 | 分类号: | H02G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张焕亮 |
地址: | 071051 河北省保定***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 接头 开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套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包封电缆接头或开口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包封电缆接头时一般采用热缩套管、填充套管、透气套管、玻璃钢套管、机械式套管等。热缩套管、填充套管弊端一是不能用于电缆开口包封。当正在运行使用的电缆内部分缆线出现故障需要接头包封时,需将电缆切断将其套于电缆上再实施包封,导致电缆内未出现故障的缆线也要断开再接续,增加工作量同时造成人为故障;二是不能重复使用。虽然存在部分透气套管、玻璃钢套管、机械式套管可用于电缆的开口封装,但电缆容易进水、形成电缆接头故障。
重要的是,以上包封电缆接头装置均不能目测到电缆接头或开口内缆线接头的故障情况,检修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封电缆接头或开口的装置,以实现可目测到电缆接头或开口内缆线接头的故障情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封电缆接头或开口的装置,包括:
可形成容纳部的第一部分、于第一部分两侧的可形成夹持部的第二部分、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
第一、二、三部分构成的腔体的侧壁沿轴向开环设置,开环处粘结设置有防水拉链;
至少第一部分由透明材料制作。
由上,由于可形成容纳部的第一部分由透明材料制作,从而实现了可目测到电缆接头或开口内缆线接头的故障情况,便于检修。
较佳的,第二部分形成的夹持部的侧壁沿周向为连续的凹凸形状设置。
由上,通过凹凸结构产生的弹性,使得夹持部可夹持不同粗度的电缆,大大扩展了本实用新型的对于电缆的应用范围。
可选的,所述连续的凹凸形状为沿周向平均分布的波浪状。
由上,沿周向平均分布的波浪状可使得夹持部的波浪状凹凸形状产生的弹性力沿周向对称分布。
较佳的,第二部分形成的夹持部侧壁外侧周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扎带的槽道。
由上,通过设置槽道,便于固定扎带捆扎时的定位,避免滑动、偏移。
可选的,每个所述夹持部设置有两个槽道。
由上,通过两个槽道内的两条固定扎带的拉紧与挤压效应,可实现通过两侧挤压加持部与所夹持电缆之间防水胶泥,使胶泥充分填紧于夹持部和电缆之间缝隙,夹持部通过防水胶9与电缆及电缆开口引出的缆线紧密结合,形成包封电缆接头或开口的容纳部密封防水。
可选的,所述槽道包括于夹持部周向设置的两排凸起柱。且,较佳的,各个凸起柱设置于夹持部所述凹凸形状的各个外凸起处。
由上,在夹持部所述凹凸形状的各个外凸起处设置凸起柱形成槽道,便于使用较少的材料成型。
较佳的,第一部分形成的容纳部的外径大于第二部分形成的夹持部的外径。
由上,便于容纳部容纳电缆接头或开口内缆线接头的包扎。
可选的,所述第一、二、三部分一体设置。且,可选的,所诉容纳部、夹持部分别为筒状结构。
由上,成型工艺方便,便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方向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的B-B方向的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剖视图。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各标号表示如下:
1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13-第三部分、14-防水拉链、15-凸起柱、21-电缆、22-电缆接头、23-缆线、24-缆线接头、31-扎带、41-防水胶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3,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包封电缆接头或开口的装置包括:可形成筒状容纳部的第一部分11、于第一部分11两侧可形成筒状夹持部的第二部分12、作为连接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的连接部的第三部分13。第一、二、三部分构成的腔体的侧壁沿轴向开环设置,在开环处粘结设置有防水拉链14,从而使所构成的腔体为可开合的腔体。第一、二、三部分由透明材料一体制作。其中:
第一部分11所构成的腔体形成筒状容纳部,用于容纳电缆接头或开口,其外径大于第二部分12形成的筒状夹持部的外径。其由于是透明材料构成,可直观的目测观察到其内的电缆21的电缆接头22或电缆缆线23的缆线接头24的情况。
第二部分12形成的筒状夹持部的侧壁沿周向凹凸结构设置;较佳的,如图2所示,所述凹凸结构可为波浪状结构。通过凹凸结构产生的弹性,使得筒状夹持部可夹持不同粗度的电缆21,大大扩展了本实用新型的对于电缆的应用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文忠,未经王文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37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