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关节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51061.6 | 申请日: | 2014-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0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圣林;王超;刘忠军;闫明;范东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阚梓瑄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关节 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关节融合领域,尤其与寰枢侧块关节融合中植入物的结构有关。
背景技术
寰枢关节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D)是指颈椎的第一节(寰椎)、第二节(枢椎)之间的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从而引起延髓、高位颈脊髓受压,椎动脉走向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轻则出现眩晕或晕厥,严重情况下可以导致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其致残、致死率高,寰枢关节脱位在世界范围内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寰枢关节融合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最有效方法。寰枢关节后路融合术暴露方便且操作空间大,临床应用较广。该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和植骨融合两个内容。内固定是指采用内固定器械包括钢丝、椎板夹、椎弓根螺钉及钉板(或棒)。植骨融合是指由后入路在寰椎(C1)后弓与枢椎(C2)椎板间植骨。该手术成功的关键标准是”植骨是否融合”。寰枢关节融合术的器械研发始终围绕着”固定、融合”这两个目标。自1939年Gallie报道了用钢丝在寰枢椎后弓间绑扎固定的寰枢关节融合术方法以来,经过60多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C1、C2关节突螺钉、后路C1-C2钉板、C1-C2钉棒等技术。经过上述的内固定以后,再实施植骨术(采用后路寰、枢椎板间植骨融合)。
上述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1、手术步骤多。该手术方法需要在寰枢椎完成内固定后才能实施。能否完成寰枢关节的骨融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的内固定手术是否坚强。
2、生物力学不理想。植骨融合中的植骨部分,后方植骨块或植骨粒承受生物力学的张应力,而张应力是不利于融合的(相反的,压应力促进骨融合);同时需要的植骨距离远,爬行替代距离长,需要的植骨量大(取髂骨区并发症增加);
3、特殊病例无法进行完成。在颅椎区骨性畸形、或者寰椎后弓缺如的情况下(比如发育缺如或手术切除以后),就无法完成该手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仅通过一次手术完成固定融合且融合生物力学好的关节融合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关节融合器,包括托块和锁紧螺钉,所述托块为一楔形块,所述托块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融合孔,所述锁紧螺钉用于固定所述托块。
进一步,还包括翼部,所述翼部呈片状,连接设置在所述托块的下部一侧,与所述托块一起的剖面呈L型,所述托块与所述翼部上均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锁紧螺钉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翼部为等厚的片体,且下部为弧形。
进一步,所述翼部连接设置在所述托块的较厚一面的下部,且包括两上部连接在一起的两片。
进一步,所述托块的所述较厚一面上设置有向上斜穿到上邻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翼部的所述两片上设置有第二通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为光孔。
进一步,所述翼部与所述托块一体形成,且所述翼部的外侧面与所述托块的所述较厚一面平齐。
进一步,所述托块上还设置有把持孔,所述把持孔位于所述托块的所述较厚一面上。
进一步,所述融合孔为一大孔,所述融合孔贯穿所述托块的上下两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托块上设置融合孔,可方便置入松质骨或供植入部位相邻的骨质长入,从而实现骨与植入物的融合,一次手术实现固定和融合,而且采用楔形块结构,使得松质骨受压应力,利于融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关节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关节融合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关节融合器用于寰枢侧块关节融合,也可应用于结构相近的其他部位的关节融合。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关节融合器包括托块1、翼部2和锁紧螺钉3、4。本申请中所述的上、下等方位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人体后按照人体站立时所处的位置确定。该融合器的规格由高度4mm到10mm均可,根据患者的术前CT扫描测量,依实际侧块关节间隙大小进行3D打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未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510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