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质合成气除尘除焦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7313.8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4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项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K1/02 | 分类号: | C10K1/02;C10K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陈懿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合成气 除尘 焦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质气化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生物质合成气除尘除焦油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生物质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可实现CO2零排放,而且能够大大减少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降低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生物质能源技术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生物质转化为含CO和H2的粗合成气,然后作为工业原料加工成各种化工用品或者用于循环发电,是生物质能源洁净高效利用的新途径。由于碳化学合成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合成气在制造石油化工化学产品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工业用途。目前,国内外各种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应用推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物质原料中所含的相当一部分灰分、硫以及碱金属会转移到粗气化混合气体中,并以粉尘、焦油等形式混合存在。倘若气体中焦油含量太大的固体颗粒粉尘进入后续的工艺,将不利于合成气的净化及后续的大规模工业利用且对其后系统的正常工作有很大的危害,并导致二次环境污染,为提高化工企业的安全系数,在生物质气化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消除这些含焦油的固体颗粒粉尘,提高合成气的品质已成为必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有效减少生物质合成气中粉尘的浓度以及焦油含量、可简化合成气后期净化处理工序的生物质合成气除尘除焦油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生物质合成气除尘除焦油装置,包括竖立设置的密封筒体,所述密封筒体顶部设置有气体出口接头,所述密封筒体底部设置有排渣口接头,所述密封筒体下部侧壁设置有气体进口接头,所述气体进口接头与气体出口接头之间依次设置有一级过滤装置和二级过滤装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一级过滤装置和二级过滤装置由多孔支撑板和分布在多孔支撑板下面的直通管组合而成,所述直通管从多孔支撑板的一侧到另一侧逐渐缩短。该结构既能够保证过滤杂质颗粒,又能够使合成气顺利通过直通管。
进一步地,所述一级过滤装置中的直通管与二级过滤装置中的直通管布置走向相反。该结构能使合成气迅速通过过滤装置。
再进一部地,所述一级过滤装置与二级过滤装置之间的最小垂直间距为0.5~1.5m。该距离能保证更好地除尘除焦油效果。
还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筒体顶部设置有封头,所述气体出口接头固定安装在封头的中央。该结构更有利于使经过滤后的合成气快速进入气体出口接头。
更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筒体底部设置有锥斗,所述排渣口接头固定安装在锥斗的底部。该结构更有利于滤除的杂质和焦油快速进入排渣口接头。
更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筒体上部侧壁设置有氮气反吹管,所述氮气反吹管位于二级过滤装置上方。当设备停产时,该结构能够保证将过滤装置上沾附的杂质和焦油吹落,而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会与杂质和焦油反应。
更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筒体上部侧壁设置有压力测量接口。可以测试密封筒体的内部气压。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含有焦油、粉尘颗粒的粗合成气从生物质合成气除尘除焦油装置下部的气体进口接头进入密封筒体中,通过设置在气体进口接头与气体出口接头之间的一级过滤装置和二级过滤装置过滤,过滤后的合成气通过密封筒体上部的气体出口接头进入后续工序,被一级过滤装置和二级过滤装置过滤下来的含焦油的固体颗粒粉尘则由密封筒体底部的排渣口接头排出,设置在密封筒体上部侧壁的氮气反吹管用于吹落附着在一级过滤装置和二级过滤装置上的含有焦油的粉尘颗粒,以防一级过滤装置和二级过滤装置被大颗粒粉尘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经过检测,通过生物质合成气除尘除焦油装置过滤后的粗合成气中粉尘固体颗粒的浓度以及焦油含量大大降低,除尘效率可达99%左右,有效提高了生物质气化炉的气化效率以及合成气的品质,有利于简化合成气的后续净化除尘工序,大幅度降低了生产和运行成本。过滤后的合成气可以满足随后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和合成生物柴油的工艺要求,为高效清洁地利用生物质能源提供了新的途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物质合成气除尘除焦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凯迪工程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73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