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尾气排放的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3824.2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27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褚志强;吴和文;余小军;艾程;刘小虎;裘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亿日气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 排放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尾气排放的连接装置,具体涉及到一种汽油机碳氢化合物排放控制的蝶片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汽油机通常装有三效催化转化器处理排气,来达到汽车尾气排放法规的排放要求,从发动机到催化转化器的排气流动可称为排气流,催化转化器中的催化剂可对排气流中的HC的氧化进行催化。可是在汽车刚启动时往往因为催化器未达到起燃温度,导致一部分有害气体未经净化就排放,若是在冬天,有害成分未经净化就排放的时间将会更长。为了达到高要求的排放标准,很多专利从各个方面对排放控制做了研究。如,专利号200820126663.8公开了一种汽油机碳氢化合物排放控制系统,使用一个半密封式的节流阀,来控制废气流量,并且使用前后两个催化器不停工作;专利号201110194824.3公开了一种用于汽油机冷启动工况的HC排放净化系统,使用二个节流阀和二个并联式的排气管道,来控制废气流向;上述两种方案都有达到高要求排放标准的优点,但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它们使用的零部件多,安装复杂耗时成本高。专利号201110181632.9公开了一种碳氢化合物吸附器的再生系统,对于碳氢化合物的吸附、排放做了另外不同的安排,但是缺少达成这种碳氢化合物的吸附排放的合理结构,仍然存在再设计更佳方案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需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非常快速方便,结构合理简单,且连接稳固的蝶片管道连接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需求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尾气排放的连接装置,包括一气缸、一摇臂总成、一具有连接孔的支架、一主动轴和一蝶片分道装置;所述主动轴插设在所述连接孔中,所述摇臂总成的一端和所述气缸连接,另外一端和所述主动轴的一端连接,所述主动轴的另外一端和所述蝶片分道装置连接,所述蝶片分道装置和所述支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蝶片分道装置包括:一蝶片、一阀筒、一端盖组合、一上导套和一下导套,所述阀筒为一中空圆筒体,所述阀筒相对的两个面上开设有通过所述阀筒中心的阀筒通孔,所述主动轴插设在所述两个阀筒通孔中;所述蝶片和所述主动轴连接,设置在所述阀筒中;所述端盖组合为一中空圆筒体,所述端盖组合的内径大于所述阀筒的外径,所述端盖组合包覆在所述阀筒的外面,在所述端盖组合上相对于所述阀筒通孔的位置,设有两个端盖通孔,所述主动轴插设在所述两个端盖通孔中;所述上导套为一中空圆筒体,所述上导套装配连接在靠近支架一侧的所述阀筒通孔和端盖通孔中,所述主动轴贯穿连接所述上导套;所述下导套为一一端封闭的中空圆筒体,所述下导套装配连接在远离支架一侧的所述阀筒通孔和端盖通孔中,所述主动轴插入连接所述下导套。
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尾气排放的连接装置,所述端盖组合包括一前端盖和一后端盖;所述前端盖由两个内径不一样的中空圆筒体组成,靠近尾气入气端的是内径较小的第一前端盖,另外一端的是第二前端盖;所述后端盖由两个内径不一样的中空圆筒体组成,靠近尾气入气端的是内径较小的第一后端盖,另外一端的是第二后端盖;在所述第二前端盖相对的两个面上开设有通过所述第二前端盖中心的半弧形前端盖通孔;在所述第一后端盖相对的两个面上开设有通过所述第一后端盖中心的半弧形后端盖通孔;所述第二前端盖和所述第一后端盖套接连接,所述半弧形前端盖通孔和所述半弧形后端盖通孔连接形成所述端盖通孔。
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尾气排放的连接装置,所述支架包括支架部和支座,所述支架部和支座固定连接;所述支座是由平面片体的固定部和两个以上的连接部组成,所述连接部为一柱状体,一端和所述固定部连接,另外一端和所述端盖组合连接。
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特征,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结构简单,装配容易节约工时;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采用有间隙的支座,散热好,使用寿命长;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采用封闭式蝶片,催化器未达到起燃温度时,排气流全部导向吸附器,防止有害气体排放。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内容的任何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一定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尾气排放连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进气方向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阀筒的剖开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主动轴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蝶片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前端盖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亿日气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亿日气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38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