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3699.5 | 申请日: | 2014-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2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进峰;李德胜;郑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 | 代理人: | 石誉虎 |
地址: | 261205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进气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冷系统。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的发动机比普通发动机拥有更大的动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换气的效率比一般发动机的自然进气更高,当空气进入涡轮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幅升高,密度也相应变大,而中冷器正是起到冷却空气的作用,高温空气经过中冷器的冷却,再进入发动机中,如果缺少中冷器而让增压后的高温空气直接进入发动机,则会因空气温度过高导致发动机爆震甚至损伤熄火的现象。
目前,使用的中冷器(空气冷却系统,一般用于发动机进气冷却)为水路竖直方向流动,中冷器内部的翅片为水平方向。发动机进气,温度较高的空气从增压器出来进入温度较低的中冷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中冷器内部的水管、翅片和中冷器与进气管连接处的端盖上。
随着水蒸气的不断凝结,翅片上和中冷器端盖上的水滴会聚集成水流,中冷器内部不断流动的空气将这些水沿着进气的方向吹入进气管内部,进而沿着进气管进入发动机气缸盖内部的进气道,从进气门流入燃烧室,从而造成燃烧不良以及进气管、缸盖进气道、燃烧室锈蚀等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冷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中冷器为水路竖直方向流动,中冷器内部的翅片为水平方向,温度较高的空气在中冷器形成的冷凝水会附着在水管、翅片和端盖上,进而进入进气管、进气门和燃烧室,造成燃烧室内燃烧不充分,进气管、缸盖进气道、燃烧室锈蚀等后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中冷系统,所述中冷系统设有中冷器本体,所述中冷器本体两侧分别设有进气端盖和出气端盖,所述进气端盖连接增压器出气口,所述出气端盖通过发动机进气管连接发动机气缸,所述中冷器本体上还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中冷器本体内部横向设置有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连接的中冷水管,所述中冷水管通过设置在中冷器本体内部侧面的进回水腔连通,所述中冷器本体内部还设有与横向设置的所述中冷水管垂直设置的中冷翅片。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出气端盖正面接触空气流的一侧设置为墙面结构。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出气端盖底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泄水阀。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中冷水管包括与所述进水口连接的上部管路和与所述出水口连接的下部管路,所述上部管路与所述下部管路通过所述进回水腔连通。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中冷器本体下方设有支撑架。
由于将中冷器本体内部的中冷水管设置为横向,通过设置在中冷器本体内部侧面的进回水腔连通,并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同时,根据对中冷水管的调整,将中冷翅片设置为与中冷水管垂直的方向设置,当从增压器出来的高温高压空气遇到中冷水管和中冷翅片时,能沿竖直方向流下,避免了冷凝水凝结后留在中冷水管和中冷翅片上,从而被进气流吹进进气管,进而进入进气管、进气门和燃烧室,造成燃烧室内燃烧不充分,进气管、缸盖进气道、燃烧室锈蚀等后果。
由于将出气端盖正面接触空气流的一侧设置为墙面结构,当空气流吹向出气端盖时,撞击到该界面结构,在该墙面结构形成的冷凝水竖直流下,减少了冷凝水进入发动机进气管的几率。
由于出气端盖底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泄水阀,可以通过该泄水阀及时将凹槽内的冷凝水放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冷系统的外部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冷器本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冷提本体的外观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气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中冷器本体,11-进水口,12-出水口,13-中冷水管,14-进回水腔,15-中冷翅片,2-进气端盖,3-出气端盖,31-墙面结构,32-泄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冷系统的外部结构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冷器本体内部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给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36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