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硅胶发泡缠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1344.2 | 申请日: | 2014-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01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林柏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连登企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B71/00 | 分类号: | A63B71/00;B62D1/04;B62K21/26;A61G5/10;A61G7/05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硅胶 发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缠绕在握持用品上的带体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增加握持舒适、止滑、弹性缓冲等效果,在用品的握持件(例如:方向盘、病床或轮椅的推把、自行车或运动器材的把手、运动拍具的握柄)的外表面缠绕弹性的带体。带体是扁平长条带状结构,其基本构造如第一图,主要包括一以不织布所构成的底层1,在底层1上表面设有一弹性层2,该弹性层2可由真皮或人造皮(EVA、PU)等材料制成,该底层1的下表面设一黏胶层3。带体是以螺旋方式缠绕在用品的握持件表面,以不织布层附着于握持件表面,弹性层则供人手接触。
在螺旋缠绕渐进的过程中,弹性带体必需被拉紧,并且使后缠绕的带体侧边迭覆在已缠绕的带体侧边上。然而,上述带体因为不织布的底层1或弹性层2采真皮或EVA、PU等缘故,它的延展性变得不好,缠绕时难以被拉紧服贴。
为了防止迭覆侧边的边端有掀开或翻翘的情形,最常见的解决方式是将带体底面两长侧边予以向外削薄形成削薄边4,以削薄边4缠绕迭覆。但实际使用时,此种带体的迭覆边端仍有被掀开或翻翘的情形,尤其是对具有U形转角的握持件来说(如自行车把手),于转角处被掀开或翻翘的情形更是常见。
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是在于弹性层1两长侧边以热压形成凹陷边5,缠绕时将削薄边4迭覆于凹陷边5上,使迭覆边的厚度与带体的厚度有较大的落差。但是,当带体的侧边上、下表面同时具有削薄边4以及凹陷边5迭覆时,带体的最外边端因为厚度太薄反而变得容易破裂。
除此之外,带体底面施加黏胶层虽可将带体固定于握持件表面,但卸换带体时却变得困难,带体难以脱离握持件,沾黏在握持件表面的黏胶也难以被移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关于带体延展性不佳,缠绕于握持件时难以紧密服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二,是关于带体缠绕时迭覆边无法紧密服贴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三,是关于传统带体需要底侧边削薄配合顶侧边热压的复杂加工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之四,是关于传统带体需于底面施加背胶才能黏附固定于握持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五,是关于传统带体的弹性层使用EVA或PU等制造,对用户具有潜在毒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达成上述目的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硅胶发泡缠带,该缠带为扁平长条带状结构,该缠带整体是由硅胶发泡成型而成;
该缠带二长侧边的上表面于成型时形成一上斜边,该上斜边的方向是由上而下向边端倾斜;
该缠带的二长侧边的下表面于成型时形成一下斜边,该下斜边的方向是由下而上向边端倾斜;
该缠带二长侧边的边端,亦即该上斜边和该下斜边的交会处是一圆角。
其中,该缠带于每一上斜边的表面沿着该缠带的纵方向设至少一凸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缠带以发泡硅胶制成,发泡硅胶本身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延展性,因此制成的带体于缠绕时可紧密贴覆于握持件。
该缠带的边端具有圆角,保持缠带边端的厚度,使缠带边端保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和韧性,可以抗拉力、抗磨擦力,减少破损的机率。
该缠带的长侧边具有上斜边及下斜边,缠绕于握持件时,下斜边迭覆在上斜边,且搭配发泡硅胶本身良好的延展性,使上斜边和下斜边紧密交迭,有效减低交迭处的缝隙和迭交处厚度与该缠带上表面的落差。
该缠带的上斜边及下斜边是于发泡时即形成并定型,因此免除了传统带体的底侧削薄边和顶侧热加压的复杂加工程序。
藉由发泡硅胶的良好延展性、黏涩特性及止滑特性,该缠带的底侧不必施加背胶,即可稳固的、紧密的缠绕附着于握持件表面,且拆换缠带时不必处理黏胶的问题。
藉由发泡硅胶的良好弹性,使缠带能发挥增加握持舒适、止滑、弹性缓冲等效果,各种用品的握持件(例如:方向盘、病床或轮椅的推把、自行车或运动器材的把手、运动拍具的握柄)都可以使用,且因硅胶无毒、耐候性佳,时用寿命可长久,且对人体无潜在毒性威胁。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带体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缠带的正面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缠带的背面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缠带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缠带的缠绕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缠带的缠绕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缠带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主要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连登企业有限公司,未经凯连登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13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链板输送机减速电机的固定结构
- 下一篇:硅通孔绝缘层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