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训练肌肉力量的体育器械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7588.3 | 申请日: | 2014-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89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胡义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鲁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63B23/02 | 分类号: | A63B23/02;A47C9/1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50200 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训练 肌肉 力量 体育 器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育训练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训练肌肉力量的体育器械。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肌肉训练器械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锻炼需求,腹肌训练盘就是其中的一种。
现有的腹肌训练盘基本都是这样的结构,包括盘体以及固定在盘体下方的滚轮,为了便于把持施力,有些盘体上还会设有把手。
盘体上没有设置把手,训练者直接作用力于盘体,实现腰腹部的肌肉训练,这样的训练盘因为长期承受压力,容易损坏,另外一方面盘体的平衡完全依靠训练者把握,盘体上没有设计有利的施力作用点(如把手),训练者容易打滑。
而设有专门把手的训练盘,把手的位置、把手和训练盘之间的连接结构又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既要保证受力平衡,又要保证把手能够与训练盘之间的连接可靠,不然在训练过程中,把手与训练盘发生松动甚至脱离,这不仅是产品损坏的经济问题,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
有的训练盘把手还设置在盘体的两侧,这样的把手更易与盘体发生松动脱落,因为把手长期受压,其与盘体的连接面积有限,这样盘体分担其压力的大小也就有限,因此容易发生松动脱落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训练肌肉力量的体育器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训练肌肉力量的体育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顶盘、支撑柱以及滚轮,所述滚轮为万向滚轮,一个以上的滚轮安装在底盘的下方,滚轮的分布能够使底盘整体受力均衡,所述底盘和顶盘之间设置有两根以上的支撑柱,两根以上的支撑柱将顶盘均衡的支撑在底盘之上,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与底盘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顶盘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柱和底盘之间以及支撑柱与顶盘之间通过相互配合的销钉和插孔实现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以及顶端均设有带插头以及销钉安装孔的连接头,所述底盘以及顶盘的相应位置设有带插孔以及销钉安装孔的连接座,连接头插入连接座后通过销钉实现紧固安装,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上设有防滑层或者是海绵套环,所述支撑柱的最大外径为30mm-50mm,所述支撑柱采用高强度金属或者塑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柱为实心或者空心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为横截面为方形、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柱体;所述支撑柱的高度为10cm以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盘和顶盘均采用高强度的金属、塑料或者木制板材加工而成;所述顶盘和底盘的形状相同,顶盘的横截面积小于或者等于底盘的横截面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盘上设置有置物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柱为长度可调的可伸缩支撑柱,支撑柱由两节以上的分柱体套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便于训练者把持;本实用新型包括底盘、顶盘以及支撑柱,训练者训练时,可以双手抓支撑柱,便于训练者把持。
2、本实用新型比传统的有把手或者没有把手的训练盘更能承受压力;支撑柱是设置在底盘和顶盘之间,训练者进行腹肌训练时,支撑柱所承受的力量主要是向下的,也就是与支撑柱平行,这样支撑柱不会因训练承压而发生失衡,而且支撑柱下方还有底盘以及滚轮承压,这样的结构完全能够适应训练者的训练需要。
3、本实用新型便于拆卸,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与底盘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顶盘可拆卸连接。其可拆卸连接结构设计合理,保证连接可靠的前腿下,实现了拆装方便,利于携带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多,既能作为训练器械,又能作为训练者训练完毕休息时的坐凳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盘;2、顶盘;3、支撑柱;4、滚轮;5、销钉;6、连接头;7、连接座;8、置物凹槽。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鲁师范学院;,未经齐鲁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75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