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振U型灯管节能灯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4015.5 | 申请日: | 2014-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86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俞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全能激光电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21/088 | 分类号: | F21V21/08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大威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灯管 节能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灯,特别涉及一种可同时固定多根灯管且防振的U型灯管节能灯。
背景技术
目前节能灯特别是较大型平面光源节能灯包括多根U型灯管,其与灯座的连接一般采用粘结剂进行粘结,大功率的U型灯管自身较重,为防止U型灯管脱裂,有的采用一个固定夹对其中一根U型灯管进行固定,其安全系数低,没有固定的灯管极易损坏;有的则对每个U型灯管进行单独固定,这就造成了原料的浪费,且灯管组装费时,影响节能灯的生产效率。并且现行市面上的U型灯管固定装置大多采用钢材或铝材,在夹座上没有设置保护层,导致灯管在运输过程中,或者是在正常使用中都极易破裂或者与灯座脱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振U型灯管节能灯,包括灯座9、灯壳7、U型灯管10,所述U型灯管固定在所述灯座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灯壳上的灯管固定夹8,所述灯管固定夹包括夹座1和夹持部2,所述夹座为槽型薄片结构,所述夹座1底部开设有安装孔5,所述夹持部2为与所述夹座上端相连的两段对称的圆弧且其凹面相对,所述U型灯管固定在所述夹持部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的圆弧凹面上设置有缓冲层4,所述夹持部的两段对称圆弧间至少间隔有两个灯管直径的距离,可以同时夹持两个灯管,所述U型灯管为2根及以上,相邻的U型灯管固定在一个灯管固定夹8中。
本实用新型在夹持部上设置缓冲层,保护灯管特别是在环境恶劣的运输途中,使灯管不至于由于重力的原因而与灯座脱裂,也不会因为运输途中的颠簸而使夹持部损坏灯管。同时一个灯管夹可以固定两个U型灯管,节省了灯管固定夹的材料,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节能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灯管固定夹及其安装板示意图;
其中:1、夹座;2、夹持部;3、灯管导入片;4、缓冲层;5、安装孔;6、安装板;7、灯壳;8、灯管固定夹;9、灯座;10、U型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振的U型灯管节能灯示意图。用于本实施例中的防振的U型灯管节能灯在使用时一般是水平放置,灯管与灯座在同一水平面上,灯管的重量靠灯座横向支撑,根据杠杆原理,尽管灯管的重量较轻,但支撑灯管的灯座受力仍然较大。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振U型灯管节能灯,包括灯座9、灯壳7、U型灯管10,所述U型灯管固定在所述灯座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灯壳上的灯管固定夹8,所述灯管固定夹包括夹座1和夹持部2,所述夹座为槽型薄片结构,所述夹座1底部开设有安装孔5,所述夹持部2为与所述夹座上端相连的两段对称的圆弧且其凹面相对,所述U型灯管固定在所述夹持部内,所述夹持部的圆弧凹面上设置有缓冲层4,所述夹持部的两段对称圆弧间至少间隔有两个灯管直径的距离,可以同时夹持两个灯管,所述U型灯管为2根及以上,相邻的U型灯管固定在一个灯管固定夹8中。U型灯管相互平行地沿着灯壳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设置,U型灯管之间的间距可相等。灯管固定夹的实际数量根据U型灯管的数量决定,每个U型灯管安装有至少一个灯管固定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全能激光电源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全能激光电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40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小振动发电球形机器人
- 下一篇:车辆后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