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承台施工的钢筋混凝土桩基础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1686.6 | 申请日: | 2014-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5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浩;滕斌;张义坤;李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27/12 | 分类号: | E02D27/12;E02D5/48;E02D5/5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4021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施工 钢筋混凝土 桩基础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地基的桩基础结构,尤其是一种用于承台施工的钢筋混凝土桩基础结构,属于建筑工程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楼房的建筑施工工序中,地基的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步骤之一,而在地基的搭建前,先要进行桩基础的支撑布设和搭建。桩基础是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其中,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现目前在施工桩基础时,为了操作方便,大多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它是通过打桩机直接将钢筋混凝土桩打入地下。这种结构的桩基础虽然具有较高的强度,但是由于每一个桩都是相同尺寸和结构的预制桩,因此在一些有坡度或阶梯状的地形条件下,每一个桩的技术指标可能都各不相同,这样预制的桩基础很难满足工程技术要求,若根据不同需求去进行预订桩基础,则成本太高。而且由于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在安装时需要借助大型机械设备,而受限于机械设备的数量,通常在安装时只能依次进行,这样也会导致施工效率较低,施工周期较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桩基础结构难以满足不同地形条件下技术指标的需求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适应不同地形环境的用于承台施工的钢筋混凝土桩基础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用于承台施工的钢筋混凝土桩基础结构,包括内设空腔的管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桩竖直向下插入地表层,在地表层上浇筑有混凝土垫层,管桩的上端高于混凝土垫层;在所述管桩内卡接有一个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将管桩内腔分隔为空气腔和混凝土腔,所述混凝土腔位于定位块上方;在所述混凝土腔内放置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是由至少三根竖向布设的钢筋绑扎而成,所述连接筋的下部设于管桩内并呈圆柱形,连接筋的上部设于管桩外并组合成倒锥形结构,连接筋上部的钢筋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60°;在所述混凝土腔内还浇筑有混凝土,该混凝土腔内的混凝土与连接筋的下部连接后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优化地,所述混凝土腔与空气腔的高度比为2:3。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得上部的钢筋能够刚好满足需求,当然,不同的技术指标下,混凝土腔与空气腔的高度比例是不同的,具体根据现场环境而定。
优化地,在连接筋的下部横向绑扎有至少三根箍筋,相邻箍筋的间距为100mm。这里的连接筋下部采用了多根箍筋限位,可以起到保持钢筋形状的目的,防止因为上部的弯折而带动下部变形。
优化地,所述管桩的顶端与混凝土垫层的上表面间距为100mm。这里预留出的间距是为了搭设承台,使其有足够的高度空间。
优化地,在管桩底部还设有一个倒锥形的桩尖,所述桩尖采用不锈钢制的。
优化地,所述的连接筋是由六根钢筋绑扎而成,所述钢筋的直径为20mm,所述连接筋上部弯折的钢筋与连接筋下部竖直钢筋的长度比为4:5。
优化地,所述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110mm。混凝土垫层的作用在于将管桩固定,防止其松动,达到提高稳定性的目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钢筋混凝土桩基础结构采用现浇的方式来制作钢筋混凝土桩,它是针对不同的桩孔要求,先布设好绑扎的钢筋,而钢筋的结构和尺寸等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而定,这样就可以对于不同深度或强度要求的桩孔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从而满足工程技术指标。不仅如此,由于本实用新型将绑扎钢筋与浇筑混凝土的工序分开进行,这样就可以实现在浇筑时多个桩孔同时浇筑,使得施工效率倍增,有利于缩短施工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承台施工的钢筋混凝土桩基础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管桩,11—空气腔,12—混凝土腔,2—混凝土垫层,3—定位块,4—连接筋,5—箍筋,6—桩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16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酸法内解有机硅废料制备二甲基环硅氧烷混合体工艺
- 下一篇:混凝土沉井支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