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0717.6 | 申请日: | 2014-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45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吴昌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市晨曦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J2/46 | 分类号: | F24J2/46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方峥 |
地址: | 24108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 太阳能 集热器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领域,具体是一种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平板集热器采用全铜材料,吸热涂层采用蓝色镀膜、黑铬技术,每平方集热板可代替150kg燃煤,相当147度电量,每平方集热水量80kg左右50℃以上,采用双循环、不易结垢,可排污,不会爆管,不怕冰雹,外盖采用钢化玻璃保护层,可承压,属于金属管之间焊接,使用寿命30年以上。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采用新型的微热管阵列技术,微型热管阵列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具有全面积热吸收与热输运的构造,无翅片效应,全面积均温,对流热损小,因而具有较高的热效率(日有效得热率最高达86%)。此外,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没有任何焊接部位,每平米有200—400根独立运行的微热管,全干式连接,全系统与回路无焊接,效率高、响应快,集热器的可靠性极高。
现有技术中,平板集热器在家庭使用过程中,大多通过紧固件被固定安装或采用焊接的方式在固定在阳台墙体、平台或屋顶上的安装支架上,虽然安装足够牢固、可靠,但是给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在安装过程中的钻孔或焊接工艺也会对平板集热器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安装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现灵活安装,以保证平板集热器的可靠性,使其能够与建筑完美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安装结构,包括有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横向支架和竖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架的后端固定连接在竖向支架的底端,横向支架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倾斜托架,所述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底端压置在所述的倾斜托架上,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竖向支架上端的前侧,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上端的后侧固定焊接有槽钢;所述竖向支架的上端设有带有内螺纹的沉孔,包括有第一螺栓和压条,所述的压条上设有通孔,所述的第一螺栓穿过压条上的通孔并螺合在所述的沉孔内后将压条固定在竖向支架的上端,所述压条的前端具有折弯部,所述的折弯部延伸到槽钢内并顶靠在槽钢的底面或后侧内壁上。
所述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架的后端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在竖向支架的底端。
所述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倾斜托架通过第三螺栓固定连接在横向支架的前端。
所述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托架的前端向上折弯并形成限位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实现灵活安装,且安装牢固、可靠,在整个安装过程中没有在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上采用紧固件和焊接方式,避免了钻孔或焊接工艺对平板集热器的可靠性造成的影响,使得拆卸便捷,为后续维护带来了便捷,能够与建筑完美结合,易于建筑一体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安装结构,包括有平板太阳能集热器1、横向支架2和竖向支架3,横向支架2的后端固定连接在竖向支架3的底端,横向支架2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倾斜托架4,平板太阳能集热器1的底端压置在倾斜托架4上,并与倾斜托架4的表面相垂直,平板太阳能集热器1的上端顶靠在竖向支架3上端的前侧,平板太阳能集热器1上端的后侧固定焊接有槽钢5;竖向支架3的上端设有带有内螺纹的沉孔,包括有第一螺栓6和压条7,压条7上设有通孔,第一螺栓6穿过压条7上的通孔并螺合在沉孔内后将压条7固定在竖向支架3的上端,压条7的前端具有折弯部8,折弯部8延伸到槽钢5内并顶靠在槽钢5的底面上。
本实用新型中,横向支架2的后端通过第二螺栓9固定连接在竖向支架3的底端;倾斜托架4通过第三螺栓10固定连接在横向支架2的前端;倾斜托架4的前端向上折弯并形成限位机构11,对平板太阳能集热器1起到限位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市晨曦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市晨曦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07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