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辐射供暖或制冷的天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11301.X | 申请日: | 2014-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0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荣香;刘继军;温雪凤;温刚;冯智远;徐李忠;王建;吕春祥;郭成丽;张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48 | 分类号: | E04B5/48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卢茂春 |
地址: | 03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辐射 供暖 制冷 天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辐射供暖或制冷的天棚结构。
天棚辐射制冷、采暖系统是通过预埋在现浇混凝土楼板中的水管,在水管中注入低温水为冷热媒,夏季供水温度为18℃左右,冬季供水温度为32℃左右,先加热或制冷混凝土楼板,再以辐射方式与室内换热,调节室内温度在舒适的范围。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采暖末端形式,根据传热形式划分主要分为两种:
(1)以对流换热形式为主的采暖方式:典型的有散热器、风机盘管、分体空调等。
(2)以辐射换热形式为主的采暖方式:典型的有地板辐射供暖和天棚辐射供暖系统,以及电热膜、发热电缆采暖系统等。
对流换热的原理,以散热器为例:散热器首先加热周边空气,热空气受热上升,并受顶棚和立侧墙体限制改变方向,向温度低的室内侧及向下流动。而下部的冷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填补热空气离开后的空间,由此在室内产生空气自然对流。空气在运动中,被逐渐加热,达到采暖的目的。
辐射换热的原理,以水作为热媒的辐射系统为例:地板辐射水管内的热水,均匀得将整个地面或楼板加热,然后被加热的地面、楼板通过辐射方式将室内其他表面加热,之后所有受热表面会一起向人体辐射传热,达到采暖的目的。简单得说辐射传热相当于是冬季暖暖的太阳照在我们身上的感觉。
由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的原理对比可以看出,辐射换热减少了室内空气的垂直流动,因而也减少了室内扬尘,降低了墙面、物品或空气的污染;辐射换热的温度分布均匀更符合人体生理需要,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辐射采暖系统是有呼吸道疾病、过敏及风湿的人群的理想选择;由于辐射供暖时,室内设计温度可以比对流采暖低两度,降低了能耗,节省了能源,是一种更低碳更节能的绿色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辐射采暖相对对流采暖具有舒适度高,耗能少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耗能少的一种辐射供暖或制冷的天棚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辐射供暖或制冷的天棚结构,包括现浇混凝土层,现浇混凝土层内设置钢筋,其特征是现浇混凝土层内设置通水盘管,距离现浇混凝土层下边缘15mm设置下纵向钢筋,下横向钢筋设置在下纵向钢筋的上面并与下纵向钢筋交叉捆绑固定在一起,与下横向钢筋紧邻设置通水盘管;通水盘管的外径是20mm、管壁厚度是2.0mm;
距离现浇混凝土层上边缘15mm设置上纵向钢筋,上横向钢筋设置在上纵向钢筋的下面并与上纵向钢筋交叉捆绑固定在一起;
通水盘管与上横向钢筋之间设有其它专业管线;
现浇混凝土层的上面设置界面砂浆层,界面砂浆层的上面设置玻化微珠保温隔热层,玻化微珠保温隔热层的上面设置防渗抗裂砂浆层。
现浇混凝土层的厚度是150mm,界面砂浆层的厚度是5mm,玻化微珠保温隔热层的厚度是25mm,防渗抗裂砂浆层的厚度是5mm。
本实用新型的供水水温为30-35度,流速是0.4m/s;位于室内通水盘管布管采用回字形布管方式。支管长度为75±10m,且各居室单独形成回路,并且各支路管长尽量相似以保证水力平衡。水流先经过居室,再到客厅和餐厅,尽量保证居室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以辐射方式与室内换热,辐射面大,温度均匀,舒适性高;由于混凝土的蓄热量大,系统能自动调节室内温度,减少室内温度波动;且不占用室内空间,与普通空调采暖系统对比,无吹风感,无噪音;并且由于供水温度要求低,以辐射方式换热室内设计温度可以比对流方式低2度,因此节约了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层,2、界面砂浆层,3、玻化微珠保温隔热层,4、防渗抗裂砂浆层,5、下纵向钢筋,6、下横向钢筋,7、通水盘管,8、其它专业管线,9、上纵向钢筋,10、上横向钢筋,11、地面装修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一种辐射供暖或制冷的天棚结构,混凝土层1的上面设置界面砂浆层2,界面砂浆层2的上面设置玻化微珠保温隔热层3,玻化微珠保温隔热层3的上面设置防渗抗裂砂浆层4。
混凝土层1内设置钢筋,即距离混凝土层下边缘15mm设置下纵向钢筋5,下横向钢筋6设置在下纵向钢筋5的上面并与下纵向钢筋5交叉捆绑固定在一起,与下横向钢筋6紧邻设置通水盘管7;通水盘管7的外径是20mm、管壁厚度是2.0mm;
距离混凝土层上边缘15mm设置上纵向钢筋9,上横向钢筋10设置在上纵向钢筋9的下面并与上纵向钢筋9交叉捆绑固定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未经山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13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