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泥水絮凝效果比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11195.5 | 申请日: | 2014-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05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林;马帅;胡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C02F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泥水 絮凝 效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煤泥水絮凝效果比对装置,属于煤泥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煤泥水处理过程中快速确定絮凝剂种类和用量。
背景技术
在实验室进行煤泥水和污水处理实验过程中,为了提高絮凝剂对煤泥水的絮凝效果,为煤泥水寻求最佳的絮凝剂用量和絮凝剂种类,该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才能达到实验目的。
目前多采用量筒作为絮凝设备使用,加入煤泥水和絮凝剂以后人工混匀待絮凝结束后观察实验现象,一方面实验效率低下操作过程繁琐,另一方面在寻求絮凝剂处理煤泥水最佳用量和种类时,由于在混匀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实验的精度,同时容易导致煤泥絮凝形成的絮状物破碎影响絮凝效果,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影响实验的进度和精度。因此为有效提高实验进度和经济效率,所以开发一种结构简单,实验进度快的煤泥水絮凝效果比对装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煤泥水絮凝效果比对装置,通过此装置能够煤泥水处理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率和实验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泥水絮凝效果比对装置,其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旋转装置,用于将絮凝剂和煤泥水在旋转的过程中充分的混匀;
配套的塑料试管,用于装入需要实验的煤泥水和絮凝剂;
卡扣,用于将配套的塑料试管固定在旋转装置上;
固定板,用于将整套设备固定,在操作过程中平稳进行;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得以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所述转动电机(1)通过链条(2)与转轮(3)相连。
优选的,所述旋转槽(4)与转轮(3)通过旋转杆(5)相连。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6)两侧有固定杆(7)通过螺栓连接转轮(3)。
进一步的,所述配套的塑料试管(8)带有密封塞(9),中间有卡槽(10)通过卡扣(11)固定在旋转槽(4)中。
进一步的,所述卡扣(11)左侧通过法兰(12)固定在旋转槽(4)上,右侧为锁扣(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测装置结构简单,改善了传统的絮凝实验技术,加快了絮凝实验的进度和实验的精确度,同时本装置操作简单,较少实验的步骤增加经济效益,在煤泥水处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煤泥水絮凝效果比对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配套的塑料试管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卡扣示意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
图1中:转动电机—1,链条—2,转轮—3,旋转槽—4,旋转杆—5,固定板—6,固定杆—7,配套的塑料试管—8,密封塞—9,卡槽—10,卡扣—11,法兰—12;
图2中:配套的塑料试管—8,卡槽—9;
图3中:卡扣—11,法兰—12,锁扣—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聚丙烯酰胺快速溶解装置,其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旋转装置,用于将絮凝剂和煤泥水在旋转的过程中充分的混匀;
配套的塑料试管,用于装入需要实验的煤泥水和絮凝剂;
卡扣,用于将配套的塑料试管固定在旋转装置上;
固定板,用于将整套设备固定,在操作过程中平稳进行;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得以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所述转动电机1通过链条2与转轮3相连。
优选的,所述旋转槽4与转轮3通过旋转杆5相连。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6两侧有固定杆7通过螺栓连接转轮3。
进一步的,所述配套的塑料试管8带有密封塞9,中间有卡槽10通过卡扣11固定在旋转槽4中。
进一步的,所述卡扣11左侧通过法兰12固定在旋转槽4上,右侧为锁扣13。
结合附图1对本发明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分别在配套的塑料试管8中加入500ml煤泥水和絮凝剂,盖上密封盖9,将塑料试管8通过卡扣9将其固定在旋转槽4中。
调节转动电机1转速,通过链条2与带动转轮3来转动配套的塑料试管8使煤泥水和絮凝剂快速混匀。
参照煤泥水絮凝实验国标,待煤泥水上下混匀均匀后,关闭转动电机1,使配套的塑料试管8处于竖直状态,一段时间后观察各试管煤泥水的絮凝效果,确定最佳的絮凝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11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酶标板
- 下一篇:烟气探头防腐防堵塞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