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板材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51190.8 | 申请日: | 2014-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2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7 |
发明(设计)人: | 潘茜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茜茜 |
主分类号: | E04C2/34 | 分类号: | E04C2/34;E04C2/24;E04C2/20;F16S1/10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材 | ||
1.板材,其特征在于:包括板材单元(1)和构件单元(2),板材单元(1)包括板材配合面(101),板材配合面(101)设有凸筋(300),凸筋(300)具有相同的纵向截面,
凸筋(300)包括第一凸筋壁(310)、第二凸筋壁(320)、第三凸筋壁(330)、第四凸筋壁(340)以及第五凸筋壁(350),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分别与板材配合面(101)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分别与板材配合面(101)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凸筋壁(330)具有固定连接第一凸筋壁(310)的第三凸筋壁近端点(331)以及远离第一凸筋壁(310)的第三凸筋壁远端点(332),第四凸筋壁(340)具有固定连接第二凸筋壁(320)的第四凸筋壁近端点(341)以及远离第二凸筋壁(320)的第四凸筋壁远端点(342),第三凸筋壁远端点(332)和第二凸筋壁(320)的横向间距大于第三凸筋壁远端点(332)和第一凸筋壁(310)的横向间距,第四凸筋壁远端点(342)和第一凸筋壁(310)的横向间距大于第四凸筋壁远端点(342)和第二凸筋壁(320)的横向间距,第五凸筋壁(35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三凸筋壁远端点(332)和第四凸筋壁远端点(342),
构件单元(2)包括构件配合面(201),构件配合面(201)设有凹筋(400),凹筋(400)具有相同纵向截面,凹筋(400)具有凹筋内腔(410),凹筋内腔(410)具有前向开口(420)、后向开口(430)以及纵向开口(440),凹筋内腔(410)包括第一凹筋壁(450)、第二凹筋壁(460)、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凹筋壁(480)以及第五凹筋壁(490),第一凹筋壁(450)、第二凹筋壁(460)分别与构件配合面(201)固定连接,第一凹筋壁(450)、第二凹筋壁(460)分别与构件配合面(201)呈相互垂直的平面,第三凹筋壁(470)具有固定连接第一凹筋壁(450)的第三凹筋壁近端点(471)以及远离第一凹筋壁(450)的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第四凹筋壁(480)具有固定连接第二凹筋壁(460)的第四凹筋壁近端点(481)以及远离第二凹筋壁(460)的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横向间距大于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一凹筋壁(450)的横向间距,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和第一凹筋壁(450)的横向间距大于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横向间距,第五凹筋壁(490)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
板材配合面(101)和构件配合面(201)呈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第一凹筋壁(450)和第二凹筋壁(460)的横向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的横向间距,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和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的横向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凸筋壁远端点(332)和第四凸筋壁远端点(342)的横向间距,凸筋(300)可通过前向开口(420)或后向开口(430)进出凹筋内腔(410),凸筋(300)和前向开口(420)之间或凸筋(300)和后向开口(430)之间为间隙配合,凸筋(300)处于凹筋内腔(410)时:第一凸筋壁(310)和第二凸筋壁(320)同时位于纵向开口(440);第三凸筋壁(330)纵向挡接作用于第三凹筋壁(470);第四凸筋壁(340)纵向挡接作用于第四凹筋壁(480);第二凸筋壁(320)横向挡接作用于第二凹筋壁(460);第一凸筋壁(310)横向挡接作用于第一凹筋壁(450);同一纵向上的第三凸筋壁(330)和板材配合面(101)间距大于或等于第三凹筋壁(470)和构件配合面(201)间距;同一纵向上的第四凸筋壁(340)和板材配合面(101)间距大于或等于第四凹筋壁(480)和构件配合面(201)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板材,其特征在于:第三凸筋壁近端点(331)和第三凸筋壁远端点(332)的连接直线(s1)和第一凸筋壁(31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四凸筋壁近端点(341)和第四凸筋壁远端点(342)的连接直线(s2)和第二凸筋壁(32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三凹筋壁近端点(471)和第三凹筋壁远端点(472)的连接直线(s3)和第一凹筋壁(45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第四凹筋壁近端点(481)和第四凹筋壁远端点(482)的连接直线(s4)和第二凹筋壁(460)所呈平面相互垂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茜茜;,未经潘茜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5119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