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宽带模数混合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44401.5 | 申请日: | 2014-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6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晓;韩圣千;杨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L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赵文颖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规模 mimo 系统 中的 宽带 混合 预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规模MIMO系统中低成本低复杂度的宽带模数混合预处理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提升系统的频谱效率(SE,spectrum efficiency)和能量效率(EE,energy efficiency),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1]。Massive MIMO作为传统MIMO技术的拓展,将天线数增加到数十根甚至上百根,能够提供较大的分集和复用增益,可以将信道容量提高数十倍[5]。通过在基站布有大量天线,Massive MIMO可以有效消除多用户间干扰,小区间干扰,并简化了多址层[2]。
理论上,在Massive MIMO系统中采用全数字波束形成(BF,beamforming)可以产生最优的性能[3]。在基带进行数字化处理,这就需要每个天线对应一个射频(RF,radio frequency)链路,RF链路非常昂贵,当天线数很大时,采用和天线数相同数量的RF链路将会产生极高的费用和严重的散热问题,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行的[4]。因此,一种RF链路数少于总天线数的波束形成方案将是实用,且更符合实际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新型的模数混合预编码的思想被相应的提出来[5]。模数混合预编码即为在基带做一级低维度的数字预编码后,再对RF信号做一级高维度的模拟预编码。通过少量的RF链路映射全部天线,有效的减少RF链路数,相应的降低费用和信号处理复杂度。
对于模数混合预编码,[5]中提出了在Massive MIMO系统中对于单用户情况的模数混合预编码设计方案。[3]中提出了在Massive MIMO系统中对于窄带多用户情况的一种次优的模数混合预编码设计方案。然而对于多载波宽带系统,模拟预编码的设计不能针对各载波独立设计,只能在整个带宽上做一次模拟预编码,这就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单级预编码相比,模数混合预编码需要进行模拟和数字预编码器的联合优化设计,传统的迭代优化算法复杂度很高,在实际系统中难以应用。
[1]Long Zhao,Hui Zhao,Fanglong Hu,Kan Zheng and Jingxing Zhang,Energy Efficient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 for Downlink Massive MIMO with MRT Precoding,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VTC Fall),2013IEEE 78th,vol.,no.,pp.1,5,2-5Sept.2013.
[2]Narasimhan,T.L.,Raviteja,P.and Chockalingam,A.,Large-scale multiuser SM-MIMO versus massive MIMO,Inform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Workshop(ITA),2014,vol.,no.,pp.1,9,9-14Feb.2014.
[3]Shuangfeng Han,Chih Lin I,Rowell,C.,Zhikun Xu,Sen Wang and Zhengang Pan,Large scale antenna system with hybrid digital and analog beamforming structure,Communications Workshops(ICC),2014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vol.,no.,pp.842,847,10-14June 20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444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