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陀螺效应演示仪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818941.6 | 申请日: | 2014-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0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 发明(设计)人: | 宋秋红;徐少蓉;杜凯;董鹏飞;王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9B23/18 | 分类号: | G09B23/1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105 | 代理人: | 瞿承达 |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陀螺 效应 演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教学教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陀螺效应演示仪。
背景技术
陀螺仪是早期应用于航海导航的一类仪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陀螺仪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民用设备等领域。陀螺仪可以作为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敏感元件,即可作为信号传感器。根据需要,陀螺仪能提供准确的方位、水平、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信号,在导弹、卫星运载器或空间探测火箭等航行体的制导中则直接利用这些信号完成航行体的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所以对陀螺仪基础的了解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轮机和渔船等专业的学生对陀螺仪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都需要了解并且掌握的一个理论知识, 但只是书本上对陀螺效应理论的受力分析及概念描述很多只是抽象的形容陀螺仪的工作现象,无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其精髓,很难让所有学生在脑海中能建立一个陀螺效应理论的动态概念。为此有待于开发一种演示仪,以便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更多了解陀螺效应理论的知识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陀螺效应演示仪,它不但可以直观形象演示出陀螺效应,且结构简单合理。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陀螺效应演示仪,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上中部处设有一立杆,右端部处设有一蓄电池,所述立杆上端面上设有一盲孔,所述盲孔的内底面呈锥形状,所述立杆上端面上设有一电刷架,所述电刷架由底板及带上、下非导体电刷套的非导体电刷套杆所构成,所述上、下非导体电刷套的右端面上分别设有上、下导线孔,所述非导体电刷套杆与所述上、下非导体电刷套的右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下导线孔相对处分别设有上、下非导体电刷套杆孔,所述上、下非导体电刷套内分别嵌接联接有一后端带上、下弹簧的上、下电刷,所述上、下电刷后端的导线分别窜过所述上、下弹簧、所述上、下非导体电刷套的右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下导线孔及所述上、下非导体电刷套杆孔,并伸出所述上、下非导体电刷套杆孔外,且还分别电连接有一另一端带上、下金属夹的正、负极电源连接线,所述底板中部处设有一底板孔,且其与所述立杆上端面上所设的盲孔相对,并形成配合连接固定,所述电刷架的底板中部处所设的底板孔处及所述立杆上端面上所设的盲孔内插入有一相配合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上端面上设有内螺纹孔,中部处串装有一非导体金属电刷环座,所述非导体金属电刷环座上、下端部处分别设有一上、下金属电刷环,所述非导体金属电刷环座上、下端部处分别所设的上、下金属电刷环处各引出有一上、下金属电刷环接线端子,所述非导体金属电刷环座上、下端部处分别所设的上、下金属电刷环处分别与所述上、下非导体电刷套内所分别嵌接联接的上、下电刷相对并形成接触电连接,所述转动轴上端面上设有一呈“U”形状的下支架,所述呈“U”形状的下支架的底部处设有一固定孔,两端端部处上分别设有一下左、右装配孔,所述呈“U”形状的下支架的底部处所设的固定孔上处还设有一带螺钉孔的操作手柄,且由螺钉穿过所述操作手柄上的螺钉孔及所述呈“U”形状的下支架的底部处所设的固定孔与所述转动轴上端面上所设的内螺纹孔处形成螺纹联接固定,所述转动轴上端面上所设的呈“U”形状的下支架上设有一飞机模型体,所述飞机模型体由飞机模型上板与飞机模型下板所形成,所述飞机模型上板上与飞机模型下板上的中部处分别设有一相对且相配的上、下陀螺孔,所述飞机模型上板下端面上的前端端部处设有一呈横向“U”形状的前支撑,前端部处设有一其上带中轴承的中支撑,中部处设有一其上带后轴承的后支撑,所述飞机模型下板上端面的后端部处设有一输出轴上带陀螺的微型直流电机,所述陀螺由陀螺旋转轴与串装在陀螺旋转轴上的陀螺体所形成,所述陀螺旋转轴的两端部处分别与所述飞机模型上板下端面的中支撑上的中轴承内圈及后支撑上的后轴承内圈形成固定联接,所述陀螺旋转轴的伸出后支撑上的后轴承内圈外的一端还与所述微型直流电机的输出轴由联轴器形成联接固定,所述微型直流电机的直流电源线分别与所述非导体金属电刷环座上、下端部处分别所设的上、下金属电刷环处各引出的上、下金属电刷环接线端子电连接,所述飞机模型下板的下端面上还设有一呈倒“U”形状的上支架, 所述呈倒“U”形状的上支架两端端部处上分别设有一上左、右装配孔,所述呈倒“U”形状的上支架两端端部处上分别所设的上左、右装配孔之间的间距为大于所述呈“U”形状的下支架两端端部处上分别所设的下左、右装配孔之间的间距,所述呈倒“U”形状的上支架两端端部处上分别所设的上左、右装配孔分别与所述呈“U”形状的下支架两端端部处上分别所设的下左、右装配孔相对,并分别通过螺栓及螺母形成配合转动联接,所述飞机模型下板与飞机模型上板相对,并与所述飞机模型上板下端面上的呈横向“U”形状的前支撑、中支撑及后支撑的下端面连接形成一体,且所述陀螺的陀螺体伸出所述飞机模型上板上与飞机模型下板上的中部处分别所设的相对且相配的上、下陀螺孔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189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逆向不可视的双向标志灯
- 下一篇:一种快速映射车辆所在道路位置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