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方相氧化锆纳米晶薄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16703.1 | 申请日: | 2014-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8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常永勤;张静;王卡;万康;陈林;陈琼;龙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25/02 | 分类号: | C01G25/02;C04B4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方 氧化锆 纳米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立方相氧化锆纳米晶薄膜的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晶薄膜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核反应堆中的核燃料,如二氧化铀、二氧化钍、二氧化钚等材料具有放射性,研究这些材料在辐照环境中的演化对研究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同时研究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立方相氧化锆(ZrO2)与上述材料具有相同的结构,但是没有放射性,而且还具有非常优良的抗辐照性能,这使得它成为研究陶瓷氧化物在核反应堆中辐照行为的理想材料[K.E.Sickafus,H.Matzke,T.Hartmann,et al.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1999,274:66-67;Y.W.Zhang,W.L.Jiang,C.M Wang,et al.Physical review B,2010,82:184105]。立方相ZrO2是高温稳定相,一般在室温条件下不易获得。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方法来制备立方相ZrO2纳米晶薄膜[J.Lian,J.Zhang,F.Namavar,et al.Nanotechnology,2009,20:245303],这种方法合成的纳米晶晶粒大小比较均匀,但是其操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可控性也比较差。也有报道将ZrSiO4进行离子束非晶化,获得埋覆在非晶SiO2中的ZrO2纳米晶[A.Meldrum,L.A.Boatner,R.C.Ewing.Physical Review Letters,2002,88:025503],但是这种方法制备出的ZrO2纳米晶在辐照条件下容易非晶化。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工艺比较简单,而且成本比较低廉。目前已报道的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的立方相ZrO2纳米晶大部分是粉体材料[蒋银花,倪良,李澄,等.无机盐工业,2006,38:29-35],也有部分文献报道在衬底上制备出ZrO2纳米晶薄膜[A.Mehner,H.K.Westkamp,F.Hoffmann,et al.Thin Solid Films,1997,308:363-368],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在衬底上涂覆的薄膜容易发生开裂、薄膜不平整、多孔、相不纯、烧结温度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制备出一种晶粒大小均匀的、表面平滑无裂纹的、有稳定立方相的氧化锆纳米晶薄膜。提供了一种溶胶―凝胶法结合旋涂的方式,制备8YSZ的方法。
一种立方相氧化锆纳米晶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如下:
1)、分别采用分析纯ZrOCl2·8H2O为锆源,Y(NO3)3·6H2O为钇源,加入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0.4-0.8mol/L的ZrOCl2溶液,其中Zr:Y的摩尔比为0.92:0.16;
2)、以H2C2O4·2H2O为沉淀剂,加入去离子水,配制成与ZrOCl2溶液浓度比为0.5-1的溶液;将ZrOCl2溶液缓慢滴加到H2C2O4溶液中,制备成溶胶前驱体;
3)、以聚乙烯醇(PVA)溶液作为分散剂,乙酰丙酮作为溶胶稳定剂,分别加入到溶胶前驱体当中;其中PVA的质量浓度为5%-10%,溶胶前驱体当中PVA的质量分数为8%-12%,乙酰丙酮的体积分数为3%-5%;
4)、旋涂;以单晶Si作为衬底,匀胶机的转速为7000-9000r/min,旋转时间为50-100s;
5)、分级干燥处理,80℃保温15-30min,50℃保温30-60min,30℃保温30-60min。将干燥好的薄膜进行300-400℃,20-50min的预烧结处理后再重复旋涂的步骤进行多次涂膜。
6)、烧结:涂膜阶段完成后,进行500-1200℃,保温0.5-1.5h的烧结处理,即可获得稳定立方相的氧化锆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167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