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烟快速检测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10410.2 | 申请日: | 2014-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8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吕耀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博宇散热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504 | 分类号: | G01N21/3504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韩敏 |
地址: | 30030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烟 快速 检测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环保测量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油烟的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在饮食行业中,每天要排放大量油烟,其中含有大量的食用油微粒,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为了减小和控制这种污染,就要对烟气的油烟排放量进行测量。现有技术中,尚无油烟浓度和流量的现场时实测量方法。相近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采用等速取样法,随机提取烟道中的油烟成分,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浓缩,再利用一定的物理、化学手段间接测量出烟气中油烟的浓度。该方法操作烦琐,设备复杂,不能进行时实测量,也无法进行现场测量,影响了环境监测的可靠性。
二是比色管法,其原理是在密封的比色管中放入对油有显色反应的试剂,在烟道中打开密封比色管,试剂根据油的浓度出现不同的颜色,通过目测对比标准颜色板,估计出油的浓度。其缺点是精度差,相对误差在±20%以上,同时无法测量油烟流量,不便实现总量收费。
发明内容
根据环境监测单位对饮食业油烟排放监测的需要,并针对目前采用的监测手段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提供油烟快速检测设备,以实现现场油烟累计总量快速精确测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创造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烟快速检测设备,包括前端测试设备、红外线光度测量仪、微电脑处理器和信息输出及显示设备,所述前端测试设备和红外线光度测量仪的数据传递给微电脑处理器,经过分析处理后将最终结果传递给信息输出及显示设备;所述前端测试设备包括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烟雾浓度记录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还连接有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所述温度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记录的相关数据,并传递给微电脑处理器。
所述红外线光度测量仪包括滤光片、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传感器。
所述烟雾浓度记录器为板式提取片。
所述板式提取片位于红外线发射器和滤光片之间,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对板式提取片发出脉动红外线,透过板式提取片的红外线最后射向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将结果输出到微电脑处理器。
所述的滤光片为可调波长滤光片组。
所述的滤光片组上包括有多个滤光片,分别为可透过3.4μm、3.8μm、3.1μm、2.2μm等波长的滤光片。
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斩光器。
这种油烟排放总量测定仪器,除可用于测量饮食业油烟排放总量外,也可以用于其它行业,具有如下优点:
(1)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时将前端测量仪固定于烟道上,提取片插入烟道中放置一定时间,然后将提取片放入测量主机中并将测得的温度、流速数据输入测量主机中即可通过微电脑处理器得到分析数据。
(2)测量准确,通过测定提取片上油的吸光度来测度烟气中油气的量,并能自动扣除水分、二氧化碳及固体颗粒等杂质的影响。
(3)通过测定烟气流速及温度,可实现某时间段内的总量测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的原理示意图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创造的前端测量仪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前端测量仪的俯视图;
图中:
1、提取片,2、夹式夹持装置,3、伸出杆,4、触力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6、机体,7、烟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创造的油烟快速检测设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测量烟道烟气流速及提取油气微颗粒的前端测量仪,包括一个机体6,一个铰接在机体6上的伸出杆3,机体6上的一个触力传感器4将伸出杆3顶住,伸出杆3另一端通过一个夹持装置2夹持有一个板式提取片1,另外还有一个与测量仪的机体连接的温度传感器5。
另一部分为进行分析处理的测量主机,包括一个红外线发射器发生器、红外传感器、斩光器、信号处理电路及微电脑处理器(即为cpu,此处集成化处理),红外传感器通过信号处理电路连接于微电脑处理器,在红外传感器与红外线发射器发生器之间有斩光器及可调波长滤光片组,滤光片组有至少一个滤光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博宇散热器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博宇散热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104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